或许在2011年接过萨博纯电动汽车设计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机会的大门就已经开启了,但当时没有人能无法预测到,长城华冠这一举措为自己4年后抓住 进入市场的第二次机会奠定了领先的优势。而持续8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也使长城华冠在面对第二次机会的时候有着无比的信心。
“在我们做纯电动汽车研发的时候,有很多技术是没有人做的,现在要做纯电动汽车技术,可以从别人那里买技术,可当时没地方买,只能自己研发。所以我 们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技术体系,包括生产化体系、整车控制体系、能量保护与能量管理体系,以及整个综合调教。”曹怀英说,“而我们在做长城华冠之前的15 年,是在北汽做研发与生产,协助把克莱斯勒的这种研发体系、验证体系、整车生产体系本土化,并且同时开始做国内自己的这些整车的研发,同时研究美国的军用 吉普,做着中国的212,并且生产着合资的。应该说华冠既有几十年整车生产工业的传承,又有这种没有产业包袱的创新,这是我们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里面比 较独特的地方。”
整车工业生产15年经验,为车企提供设计方案、生产协调、技术支持12年形成产业网络,纯电动汽车整车研发8年形成技术体系,这些积累让长城华冠董 事长陆群在接受媒体时可以很有底气表示,对于生产资质,目前长城华冠在积极申报中。在目前申报企业中,长城华冠最符合《规定》要求。
时也?命也?陆群说5年前成立电动车事业部,开始设计和研发纯电动超级跑车——前途K50。当时,长城华冠没有料到相关部门会为电动车专门预留资质,只是在潜意识里认为,未来决定电动车成败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而长城华冠需要为此做储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谋事在先
抓住机会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第一批申报成功的企业。自去年《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就有近10家企业积极筹备电动车资质申报。今年上半年,这股申报之风有增无减,很多企业为了达到要求,通过挂靠、合资、合作等方式申请,竞争呈白热化状态。
《规定》第八条第四款中硬性规定的“自行试制同一型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提供的样车经过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原本会拖延很 多有意向企业获得申报资质的步伐。按照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解读,纯电动汽车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很多试验。碰撞、安全等试验必须是全新的车辆。除此之外,还有 很多其他的道路测试,以及企业自行开展的各种检测试验等等。另外,企业产品上市后还应该有一些车辆储备,以备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某些方面的 检验。15辆车并不多。
也恰恰是这条规定,使得长城华冠成为第一批拥有申报资质的企业的可能大大增加。长城华冠在去年车展后进入样车试制阶段。《规定》出台后,已将15辆 样车交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各项试验。可靠性试验的3万公里里程已经完成了2.8万公里,而最可能带来麻烦的碰撞测试,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正碰试验 和侧碰实验,后碰也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