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夺走了“双十一”的眼球?
是京东天猫阿里巴巴等等电商集团。
光棍节刷新了一个个新纪录,但这些与汽车电商无缘。眼球都被夺走了,到了汽车电商,只剩了“白眼儿”,购车一族,对汽车电商都连正眼瞅一下都显吝啬。
汽车电商难逃“七年之痒” 门前冷落车马稀
汽车不像服装鞋帽小商品,背不动,递不走,寄不到。
网上购车,不是刚需,不是首选,不很合适,没有必要。
所以,汽车电商的网上购车形式,一直无法表现出超过4S店的优势。顶多算是一片毛,附着在4S店上,以4S店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哪怕是厂商自己建立的汽车电商,也难以离开4S店独自运营。
对4S店的先天性依附,捆住了汽车电商的手脚,进车选车,没有自由,价格优惠,没有力度,调车派单,无法自主。一切看4S店的眼色行事,渐渐地沦落为4S店的“店小二”,有时候还不如打工仔。
消费者深知汽车电商也不过如此,能量有限,网上看车之后,还要去4S店,莫不如一步到位,走个捷径吧,这样,轻而易举地就把汽车电商给省略了。想挣消费者的钱,太难。
汽车电商,往往扮演了“画蛇添足”的角色,有点儿“穿蓑衣打伞——多此一举”,成了多余的中间环节,消费者往往想法设法绕过去,生怕你从中间剥层皮,增加购车成本。
所以,汽车电商可有可无的位置,越来越尴尬。
七年,让行业、媒体和消费者越来越看清了,汽车电商,不是非存在不可。没有汽车电商,购车也很顺畅。
秒车团、团购队让汽车电商雪上加霜
汽车电商没有好的车源,只能选择库存车、滞销车上网甩卖。双十一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有个广告很活跃,说是汽车企业很坏,汽车买一辆送一辆。可是看来 看去,一个主流品牌也没有,全是小品牌,小众车,很多消费者连名字都第一次听说的电动车。如此电商,只怕掉档,给汽车电商落下一个专销低端车、滞销车的印 记,影响了汽车电商的品牌形象,让人们对汽车电商更难寄予厚望、成为依靠。
汽车电商,往往具有强烈的季节色彩。只有“双十一”前后才是活跃期,才有一定的商业营销氛围,一年365天,有效营销季只有百分之几,用少得可怜的 时间,跨越庞大的市场,转瞬即逝的时间相对于庞大的地域空间和细分市场空间覆盖,难免捉襟见肘。即使有消费潜力集中释放,也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