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先前讴歌中国的市场部人员大多是技术出身,他们的宣传点更集中于领先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但往往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可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只有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才有前途。
过于保守也是一种病
说讴歌没有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并非空口无凭、满嘴跑火车。之前,有一位讴歌TL的车主跟我讲:“我一辆五十万的车子后视镜折叠还需要用手 掰,在朋友面前感觉特没面子。”这就是典型的不了解中国文化吧,很多时候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比较重要,那么你就得考虑到这一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后来 上市的RDX,当时定价50多万,就这样一款车,没有全景天窗、电子手刹、后排独立出风口……甚至引擎盖的撑杆都不是液压的,他们是这么解释的,高速时万 一引擎盖前面卡扣没扣好,引擎盖会被风吹起来的,这时候如果是液压撑杆,引擎盖就完全竖起来了,但如果是手动的支撑杆就不会发生这种危险。理论上确实有些 道理,但这种极其保守的做法消费者却不买账,他们认为逼格不够高。
所以说呀,日本人对于细节方面往往考虑的比较周全,但过于认真可能就真的不招人待见了。
讴歌的保守还体现在车型引入方面,目前市场上大概有ZDX、MDX、RDX、RL、TL和ILX几款车型,其中ZDX和RLX可以忽略不计了,估计你在大街上看到这两款车的概率比看见兰博基尼的概率都低。
本田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保守的,这符合这个品牌的理念:不管市场被对手占据多久,也要把最好的汽车推进这个市场。不过这种理念有时候就是双刃 剑,在如今新车层出不穷、两年改款五年换代的市场中,跟不上大趋势也是个问题。还别说,讴歌也有不保守的时候。2013年上海车展,讴歌宣布将在2016 年国产,这一决定让人颇感意外。向来沉稳的本田没给自己深思熟虑的时间,毕竟另外几个二线豪华品牌如沃尔沃、凯迪拉克、英菲尼迪都已宣布将国产。讴歌国产 的第一款车为基于Acura Concept SUV-X概念车打造的紧凑型SUV,可能命名为CDX。如今英菲尼迪已经有Q50L、QX50,均取得不错的反响,至于讴歌国产是否也能引起反响,够 呛。
北美和中国不能划上等号
如果你走进一家讴歌经销商想看一看MDX,销售人员一定会跟你大说特说这款车有着同级别难以媲美的底盘优势,那便是SH—AWD(超级四轮驱动 力自由控制系统)。这几乎成为了这款车唯一的卖点。客观地讲,SH—AWD确实很厉害,使得操控性大为提升,之前就有过MDX、宝马X5、奔驰ML(以后 将更名为GLE)和奥迪Q7在雪地爬坡的视频,结果MDX一骑绝尘,几乎没有打滑第一个爬到顶部。但他们忽略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讲,是不是需要 这么强大底盘?
SH—AWD其实最擅长在雪地里奔跑,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但你想想中国一年四季有几天是冰天雪地?这就好像你想买一辆城市的代步车,在 时速一般不超过40km的闹市中,与其重视动力够不够、加速快不快,倒不如担心变道剐蹭后补漆是否会出现色差。北美地区冰雪天气比中国多得多。所以这也是 为啥MDX在北美销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地域性的差异,使得讴歌在中国一直没什么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