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是个悲剧。
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策动降价的汽车厂家。
首先,对没赶上好时候的消费者来说,降价肯定是一场悲剧。绝对让刚刚买了车的消费者心惊胆战、悔青了肠子。如果不幸赶上这样的事儿,消费者甚至可能一夜之间,几万块钱就灰飞烟灭。前几年有这么“点儿背”的消费者,就在宣布降价的头天下午,为公司买走了一辆某品牌的新车。买车那天是周日,所以没上牌,没想到周一就降了3万。这位消费者说他比窦蛾还冤呢。
有一位消费者,贷款买车之后,即遭遇了大降价。结果发现除了首付之外,光是要还的贷款就已经超过了降价后的全部车款。
当然,有相当部分的消费者在降价之后才出手。这些降价之后买车的消费者虽然暂时看似占到了便宜,但谁知道什么时候汽车厂家会再来这么一次呢。
所以,不能不说降价对于消费者是一个悲剧。
对于厂家,情况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除了降价后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多的是对品牌的损害。有多少消费者对让自己损失了几万的汽车厂家心存感激呢?对这样的他们自己本来精心选择的汽车品牌,忠诚度还能剩下多少呢?品牌忠诚度的流失,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客户的流失。所以降价对厂家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肯定也是一个悲剧。
不幸的是,这两周来悲剧似乎愈演愈烈。
仅从6月1日到6月8日的一周时间里,就有宝来、菱帅、骐达等主流车型在内的九款车型进行了从3000元到70000元不等的降价。其中6月8日,北京现代公布了北京现代旗下伊兰特、索纳塔、NF御翔三大品牌全线产品的价格将进行幅度为8000-19000元的调整。这还不包括5月底广州丰田凯美瑞和一汽马自达6决定性的降价。
其实降价的责任应该还在厂家。首先汽车厂家应该在产品定价时,有一个中长期的价格预测和计划。其次应考虑进更多的竞争和市场因素,将价格定得再厚道些,应该可以避免频繁的降价。这其实对汽车产品长期的品牌塑造颇有好处。当然,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长时间不进行价格调整肯定也是不现实的。对于消费者进行的降价补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