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浪漫故事
电影《爱情的牙齿》海报
自行车是70年代家庭的大件
【凤凰】
●本义:凤凰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三厂出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一度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
【永久】
●本义:永久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出品,与凤凰牌自行车地位相当。
●延伸: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 182.1辆下降到了142.7辆。 如今,北京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的人已从十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
回忆把平庸的生活浪漫化,故事化,夹杂入新的憧憬。“凤凰”“永久”的意义越来越符号化,抽象化的自行车概念被充分运用到艺术领域。
历史与反思
被放大的美好回忆
1970年1月14日,《人民日报》上刊登河南岳县天然油石厂的“天然油石”广告成为“文革”中最后一个广告,“文革”期间再无广告,直到1979年,广告才在媒体上恢复刊登。不过凤凰自行车不用广告, 上世纪70年代,它是当时所有家庭的“大件”梦想,中国最出名的自行车名牌肯定是“凤凰”,“文革”前的评比中它已经连续多届获得第一名。
进入90年代,在凤凰自行车把广告语打出来时,人们的眼光已经投向远方,购买自行车有太多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如今,与凤凰自行车联系在一起的是老李、老魏、或者跃进、卫国,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人名与凤凰、永久自行车捆绑在一起,被推销到现代人面前。老李老魏们在几十年前是快乐的年轻人,他们为拥有一辆“凤凰”或者“永久”而感到骄傲,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梦想有一辆这样的车,攒了几年钱,又费了很大力气搞票(凭票供应),于是终于实现了。“凤凰”或“永久”为他们带来羡慕的眼光,就像现代人开奔驰、宝马。而他们也得到了无穷的欢乐,甚至骑着这辆车带回了自己的新娘。怀有这样记忆的一般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国人,大半生辛劳,青春时期的快乐与尊严屈指可数,想起时心中惨然一笑。
这是一个被放大被美好化的记忆,实际上凤凰、永久自行车真正风靡中国的时间并不太长,大约只有十年时间(1970年~1980年,此前只是中国人的梦想),比起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自行车普及是一段很短的时间。广州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 (摩托车、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已经不包括自行车,1978年后,广州街头出现私人摩托车,两年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的踪影(注:笔者的舅舅,中原地区某县城个体修车者,81年购买嘉凌摩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广州轮渡是鼎盛时期。1989年,广州轮渡年客运量高达1.1亿多人次,最高峰时,客轮公司一天要运送10万乘客,相当于广州公共交通总运输量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