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无权决定吉利是否可收购沃尔沃
——兼论我们要什么样的汽车业主管部委
在吉利汽车成为福特汽车公司旗下豪华车品牌沃尔沃的首选竞标人后,浙商李书福无疑是10月最风光的中国汽车人了,或许只有旗下产品瑞麒G5被选为国庆60周年游行展示车的尹同跃才能够在气势上与他一争高下。
不过,11月5日的最新消息却是: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不想批准吉利收购沃尔沃,真实原因尚不清楚。
“最大的可能或理由是担心吉利汽车无法很好地运营沃尔沃汽车,进而出现损失。”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今天如此说。
这算是理由吗?
不!
这根本就是一个借口。
吉利能不能玩转沃尔沃?我个人并不看好。不持乐观态度的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在我与这家公司有限的几次接触中,感觉这家公司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或者说,它还没有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文化,虽然它一直都在进步。
此外,虽然吉利汽车有着国内同行业最庞大的副总裁队伍,但这家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李书福一个人在工作。这种状况,在赵福全加盟吉利并全面掌控其研发后略有好转。
或许是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直在成功使自己充满自信,在很多情况下,李书福对于下属的工作能力一直持怀疑态度。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他曾当着包括我的很多外来到访者的面痛批手下(也是管理层的人),令在场所有人都很尴尬。请注意,是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而且毫不留情!!
在这种状况下,即便李书福是中国最聪明的商人,他也不可能把吉利汽车做成中国第一,因为他不懂得分权与授权。在我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家公司在2006~2007年表现非常差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李书福本人的能力有多大,吉利汽车的规模就有多大。那个时侯的吉利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李书福的能力范围,进入瓶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当然,这丝毫不能减弱我对李书福本人的敬意,他无疑是中国当前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之一。他和他的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也并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发展中的中国私有经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个,在此暂不探讨。
我要说的是,在李书福没有再次嬗变之前(当然,他和吉利都一直在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嬗变,也并非不可能),他能够玩转沃尔沃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但,请注意,吉利玩不转沃尔沃并不是国家发改委或者其他什么国家部委认为吉利汽车不应该收购沃尔沃的理由!
在我看来,对于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对于利用民间资本或金融资本的汽车企业来说——再推而广之,对于一切非国有企业,对于一切并非来自政府拨款的企业——政府都应该允许它合法的运营行为,哪怕某些行为看起来惊世骇俗,看起来不可理喻。
或许有人说,上汽集团,这个可以算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汽车集团,都没能够玩转小小的韩国双龙,他吉利怎么就能吞下沃尔沃呢?但请说这话的人回忆一下,当年李书福刚起步的时候,不也没人说他好吗?现在呢?好歹人家能够造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不是吗?
坦率地说,我对吉利汽车没有什么好感,我也并不认为它能够成为一家成功的跨国汽车公司——至少以现在的状况看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资格去尝试!换句说话,吉利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但给不给它这个机会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是企业的能力问题,后者是政府的管理问题。吉利如果以“大胆并购,小心经营”的策略走出去,不管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至少还没到稳赔不赚的地步。
从这个话题,我们再转回来,不妨思考一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
在10月20日的千万辆仪式上,苗圩提出了汽车强国的三个标志条件,史称“苗三点”,即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业和品牌;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看来,苗部长还少说了一点。在我看来,决定中国能否成为汽车强国的最根本一点是要有一个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引导的政府主管部门。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目前是中国汽车市场和国际汽车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市场意味着选择(而不是单一),市场意味着竞争(而不是垄断),市场意味着机会(而不是墨守成规)。处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下的政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都不得不重视和利用市场的机制,以求取得更佳的效果。也正因为市场的力量巨大,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我们才能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趋利避害,不迷失方向。
就今天从国家发改委传出的消息看,显然,中国汽车业目前并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
当然,我写这篇博客的目的并不是批评政府,只是希望它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抛弃过去数十年形成的不良作风。事实上,我看好中国政府的未来,但这是建立在政府从一个落后的官僚主义机构转变为革新的、灵活的、反应灵敏的组织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