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开始,北京每隔两年都会刮一场特别的飓风——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Auto China)。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车展已经成为了国际A级展览会,越来越多的世界汽车巨头都将目光瞄向了这里。可以说北京车展这场飓风对于促进中外汽车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中国汽车界还有一个更为奇特的“飓风”,它虽然从未出现在任何一场国内车展当中,但是,20余年驰骋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以及超过100多万的产量,让它几乎成了中国轿车史的见证者,这场飓风就是“桑塔纳”。
其实,“桑塔纳”本身就是科罗拉多飓风的名字。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1982年投产的帕萨特B2取名“桑塔纳”,也是希望借此能够再掀帕萨特一个更为强劲的势头。然而,让这场飓风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却是在中国大地。
1982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轿车业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论从产量、技术,还是投入,中国的轿车工业已经落后了半个多世纪。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要觉醒,1985年3月21日在经历了长达近八年的谈判之后,终于成立了中德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桑塔纳”的时代到来了。
事实上,“桑塔纳”似乎天生就是为中国设计的。这款轿车不大不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科技含量,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德国其生命力远不如发展中国家。当“桑塔纳”被引进之后,又根据中国国情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发动机的特性曲线重新调整,轴距得到加长的情况下,“桑塔纳”真的如同飓风般席卷中国大地。
打响了第一炮之后,“桑塔纳”迅速开始了发展。紧接着,第二次挑战随即而来。1991年4月17日,德国大众公司的董事们批准了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兼并上海汽车厂,把上海大众的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30万辆。这就意味着原来的上海牌轿车即将停产,但同时新整合的资源将合力主攻桑塔纳轿车体系。
整合是有益的,当时,上海桑塔纳轿车车身、发动机、变速箱等都已实现国产化,上海大众进口组装外国整车的历史终于结束了。遍及京、津、沪、苏、浙、皖、粤、冀、黑、吉、辽、陕、湘、黔等二十多个省市的桑塔纳轿车零部件配套厂商的一支庞大的配套队伍建立并巩固了起来。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飞速发展,桑塔纳的改进也驶入了快车道。1999年,上海大众在被称为“普桑”的车型基础上推出了“99新秀”。2000年推出了“世纪新秀”,这款“世纪新秀”还被当作上海大众333车队的拉力赛用车,并屡获佳绩。
无论是“99新秀”、“世纪新秀”亦或是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他们都为桑塔纳赋予了新的生命,也让桑塔纳的中国传奇得到了延续,又是一届车展,我们在高耸的展架上又看到了他熟悉的身形,而奔驰在展厅之外的无数辆各种型号的桑塔纳依然刮着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世纪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