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车市: 佛山 | 广州 | 中山 | 无锡 |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汽车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伤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国内油价下跌何时与国际接轨?

时间:2011-8-9 13:23:57  来源:购车网综合

扩展阅读:

不破除垄断 油价难令人信服

    除了石油公司,多数人都不喜欢高油价。油价上涨除了直接增加出行成本,还通过影响运输、能源、原料的成本,间接推高物价的整体水平。近来受到热烈关注的洗发水等日化产品价格,就是石化工业的下游产品。

    上一次,中国发改委上调油价,尤其受到非议。几个月前,中国宣布将成品油价格全线上调5至6个百分点,这一涨幅远远低于国际油价同期约13%的涨幅,但是为什么消费者普遍反应依然是不满?

     按照发改委制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原油价格和合理的加工利润构成(包括炼化、储运、销售等环节)。原油价格参照国际市场,当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相应调整成品油价格,并且在油价超过80美元每桶时,逐渐扣减加工环节的利润。

    过去两年,中国油价的调整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则,与此同时中央财政也不再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支付上百亿元的财政补贴,用于弥补国内外市场油 价倒挂带来的亏损。相比2009年之前的做法,这样的定价方式客观上有进步。通过行政命令和财政补贴,让国有石化企业亏损或降低盈利供应成品油,即使不考 虑走私出口和地方炼厂停工带来的“油荒”,也有害于市场的公平——其结果是消费(包括浪费)更多成品油的人群享受更多的价格补贴。人为压低油价对能源安全 和节能环保也是有害无益的。

     然而,中国消费者对油价的怨言也不是无理取闹。发改委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公式看似合理,但是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后,就包含了极大的不合理。简单地说,只要中国的石化行业还垄断在两三家国有企业手中,中国发改委制定的油价就难以令人信服。

    为什么?首先,中国并非一滴石油不产的贫油国。从原油成本上讲,中国超过50%的原油依赖进口,但是国际市场油价并不能反映另外40%多国产原油的成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业每年在国内开采的原油超过2亿吨,成本远远低于120美元每桶的国际油价,却以每桶上百美元的价格计入成品油成本中,转嫁给消费者。三大石油公司每年因此获得利润逾2000亿元,这还是支付了垄断行业高额运营成本之后的净利润。三大企业开采了本属于全体公民的资源,享受了高工资高福利,积累了高额利润。然而,除了像巴菲特那样的少数外资股东,中国公众从中获得的回报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对多数A股股东而 言,回报干脆为负。

     其次,从成品油的加工利润上讲,由于缺少市场竞争。政府给予成品油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空间,也难以令人信服。由于中海油的下游业务规模很小,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主导。两家公司经常强调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去年的财务报表也确实显示炼油业务微利或亏损。奇怪的是,对这一 “亏损”业务,两大企业不但没有放弃,而且不断扩大产能,通过优先供应旗下炼油厂、加油站的方式,挤压和收编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恐怕这说明成品油业务依然 是有利可图的。怎么把这一环节的利润真正限制在合理水平?任何定价公式都不如真实的市场竞争有效。不如将这一“亏损”业务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允许它们不 再通过“两桶油”,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加工销售。如果到时民营企业生存得下去,中石油、中石化就只能从自己身上寻找亏损的原因了。无论最后证明亏损 的是国企还是民企,最终受益的都是消费者。

    推荐阅读:

    世界各国油价对比,您还敢出手买车吗?

    海外油价持续暴跌 国内油价有望保持不变(6月份)

    国内多地现油价下调迹象 最大降幅达0.5元

    中石油一季度炼油业务亏60亿 再抱怨国内油价低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