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后仍没爆炸
我们随机在市区烟摊、超市、杂货店买了10个一次性塑料打火机,单价1-2元不等,还准备了温度计、气球等实验用品。
根据杭州市气象台发布的市区天气预报,前天实验当天,多云,午后部分城区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偏南风3级左右,白天最高气温33℃,之所以没选择在35℃以上的高温天做这个实验,主要是想看看在这么“凉爽”的天气下,打火机是不是也会爆炸?
下午2点,我们抵达嘉光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停车场。
实验人员先在离车5米的位置,竖了一块“危险”的警示牌,并准备了灭火器。
下午2点15分,实验开始。
实验人员将10个打火机并排放在车内仪表盘上,温度计搁在边上,方便查看车内实时温度;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上分别绑了个气球,气球高度大约在人坐姿头部位置。实验人员还在车内架设了两台DV摄像机,记录爆炸瞬间。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所有人撤离,车门关上,在车外观察。
车内温度计显示,实验开始时,仪表盘上的车内温度为50℃。
此时,天上白云多蓝天少,太阳时不时钻进云层里面,人站在室外不会出汗,微风吹过还有些凉爽的感觉。
太阳一直在云层里“躲猫猫”。半个小时后,仪表盘表面温度上升到56℃,10个打火机都没有动静。
在一旁观察的摄影记者表示了“担忧”:像这种多云天气,室外温度不到33℃,完全没有暴晒的感觉,打火机能不能爆炸?
又10分钟过去了,车内仪表盘表面温度始终在55℃至60℃间徘徊,10个打火机仍然没有动静。
阳光直晒20分钟打火机炸了
碎片刺破气球正好是眼部位置
太阳跟我们玩了40多分钟“躲猫猫”后,2点55分,终于完全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此时,人站在太阳底下几分钟就有炙热感,透过车窗玻璃可以看到,温度计液面正在升高,已经越过了60℃标线。
3点15分,太阳光连续直晒已经有20分钟,此时,车内仪表盘表面温度升至68℃。突然,车内传来一声巨响,“砰”,打火机炸了!
蹲守在一旁的摄影记者大叫起来:太猛了!太快了!可惜没抓拍到打火机爆炸瞬间的照片。
爆炸的是一个绿色的打火机。通过两台DV摄像机回放,我们看到,爆炸瞬间先是一股白色烟雾升起,然后打火机碎片四射,并刺破了副驾驶座上的气球,爆炸产生的气流还把边上一个打火机弹到了1米多远的地方。
有的塑料碎片甚至飞射到了后排座椅上,而且大多是呈尖角状的,长度在1厘米左右,这对人眼是很具杀伤力的。
仪表盘上只找到金属部分,周边没有燃烧过的痕迹,车窗玻璃等都没有损伤。
90%的打火机达不到国家标准
今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内几家打火机龙头企业、打火机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的《打火机安全与质量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打火机国家标准。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打火机的上市公司,年生产打火机8亿只,打火机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十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打火机出口最大企业,也是打火机国家标准的参与制定者之一。销售部经理岑哲说,我们常见的一次性塑料打火机,里面的燃料是丁烷或液化气,机壳材料是ABS塑料或AS塑料。在阳光直射下,气体膨胀,压力增大,如果机壳质量不过关,很容易爆炸伤人,甚至发生燃烧爆炸,所以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对打火机的耐温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普通一次性打火机需要在65℃的高温中连续烘烤4小时,通过耐温测验。
“但目前国内市场上90%的打火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许多一次性打火机的耐温能力只能达到40℃至45℃,如果把它放在车内、窗台等容易被阳光直射的位置,那是很危害的。”
除了高温会引发爆炸外,打火机还有几个较大的安全隐患:从高处跌落,也会发生爆炸;质量差的打火机初始状态火焰特高,会产生“火烧眉毛”的现象;有的打火机在释放按钮后,火焰熄灭会延迟2-3秒,隐藏“暗火”,这时如果马上放进口袋,就很可能会引火上身。所以新出台的《打火机安全与质量国家标准》,对打火机火焰最大高度、火焰熄灭时间等也作了严格要求,比如,每只打火机出厂前,要承受正、反、侧面三次高度各为1.5米左右的跌落试验。
岑哲说,以前国内市场销售的一次性打火机主要产自宁波慈溪,但近几年慈溪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受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大都已经完成转型升级,往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一次性打火机的生产逐步转移到内地,像湖南、河南等地,很多都是小作坊式的,走低端路线;受成本制约,他们不可能采用检测设备按国家标准对打火机进行安全质量检测,所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一次性打火机放在阳光晒得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