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吉利集团进行了内部大改革。集团总部部门从22个减少到15个,一级公司从25个减少到19个,并撤消了原有5个二级公司建制,全年销售目标提高25%,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提高17-30%;对于在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吉利也作了妥善安排……
日前,网易汽车得到可靠消息,吉利控股集团就人事以及内部机构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改革。而吉利新闻发言人也就“吉利内部组织机构改革”有关问题发表了讲话。
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 吉利或将裁员2成
吉利新闻发言人指出,这次吉利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从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的角度,对企业研发链、供应链和营销链等核心价值链进一步作出科学安排和合理改革,目的是有效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对汽车业的影响。新闻发言人介绍,改革后的组织架构,集团总部部门从22个减少到15个,一级公司从25个减少到19个,并撤消了原有5个二级公司建制,全年销售目标提高25%,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提高17-30%;在全集团内部进行“定流程、定机构、定职责、定岗位、定编制、定人员”六定;按照全员劳动生产率测算工资总额,确定奖励比例,对于在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吉利也作了妥善安排,通过集团内部调剂和新基地扩展需求予以消化。
吉利汽车大刀阔斧地裁并机构之后,势必会导致大量吉利员工“无事可做”,这就是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所提到的“富余人员”。据媒体预测,“吉利集团总部部门从22个减少到15个,一级公司从25个减少到19个,并撤消了原有5个二级公司建制”,这样的“大举动”,吉利起码要裁掉现有的2成员工,这或将成为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裁员最多的一次。所谓的“内部调剂或内部消化”,很可能是一障眼法的说辞,实际上如此大的“波动”很难在短时间内平息。裁员或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方法。在此环境下,裁员并不见得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不得已的情况,“勇敢裁员”或是明智的、长远的战略。
吉利高管相继离职 管理层断链
在今年2月份和3月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智百年和副院长王德伦相继离开。而在9月,作为这家民营汽车制造商的最高女主管,柏杨第二次告别了吉利。吉利声称:山东济南项目总指挥柏杨因身体原因离开吉利。
柏杨是一位女性,1967年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硕士。曾参与并主持沈阳金杯客车制造公司10年规划及改造计划的项目,参与过“华晨金杯”项目的具体操作及中华轿车项目的前期工作。后进入一家外资零部件制造企业,负责企业重组、改造及管理培训方面的工作,使这个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变成了一家以外销为主的企业。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满怀期待的高管,仅仅在一年以后,就悄然离开了吉利。2006年,吉利济南基地筹建,柏杨再次回到吉利,担任山东济南项目总指挥。柏杨回到吉利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知情人士透露,重回吉利之时,正是吉利规模扩张,处于新一轮发展期,柏杨也是再次充满期望回来的。
两年以后的今天,柏杨又走了。知情人士透露,身体原因并非柏杨离开的真正理由。柏杨分管的济南基地从2006年开始筹建,至今没有动静。一种说法是因为吉利基地过多,该基地目前仅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尚未通过商务部审批;也有说法称,虽然济南基地定位为既有研发、又同时生产吉利“小劳斯莱斯”,但更多像是一个“形象工程”,这使柏杨难免有大材小用之感。
“吉利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特质决定了其用人制度的实用主义,”吉利内部人士透露,这正是吉利用人制度上的局限性,也导致吉利高管相继离职的主要原因。
吉利逆势高调招聘 疑为做秀炒作?
11月车市进入寒冬,车企纷纷裁员。在这种大背景下,吉利集团却在逆市招聘。
据吉利集团校园招聘负责人介绍,2009年校园招聘中,吉利将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近600个就业岗位,涉及外语、工程力学、市场营销等几十个专业。其中,为满足吉利开拓和服务海外市场的人才需求,本次在上外招聘的重点专业为法语及西班牙语,并将在培训之后即派往海外效力。
受全球金融危机所累,车企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出口业务。11月7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六届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9月以来,吉利汽车出口量剧降,个别地区降幅高达65%以上。
李书福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吉利的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吉利本来计划今年出口6万辆轿车,现在看来只能降至4万辆左右。”李书福说,同时吉利海外建厂的计划已经被推迟。基于出口剧降,今年吉利23万辆的销售目标也不容乐观。不过,李书福表示暂时还没有下调目标的打算。日前吉利10万辆产能的湘潭基地刚刚举行了开工仪式。
种种迹象表明,吉利之前高调入沪揽才之举,确有“做秀”嫌疑。吉利海外建厂的计划分明已经推迟,再加上吉利的出口业务受金融风暴影响几乎是停滞不前了。还有吉利本周周一对媒体发文,对内部进行大改革,“富于人员”将“妥善安排”。此举与之前高调声称入沪招聘600人服务吉利海外市场有相当大的出入。
鉴于有着“汽车疯子”称号的吉利老总李书福以往的作风,吉利会实施这样的动作也不足为奇。
挖掘高层人才 吉利却不遗余力
出于对人才的渴求,李书福曾多次“三顾茅庐”。2001年为了研发自动变速箱,李书福前后花了10个月的时间,请来了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徐滨宽。同期又请来了华福林和原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2004年又将原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韩国大宇国际副总裁沈奉燮加盟吉利担任副总裁。
有着“汽车疯子”称号的吉利老总李书福但之后,李书福却又总是在授权与集权之间摇摆,此外,吉利一直有“外来人员”和“老人”之分。
外来人员能为吉利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是他们往往在其他的企业已形成了一套文化和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而这似乎不被李书福认同。李书福曾讲过:“从不同环境过来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10个人就有10种方法。也许这10个人都是对的,但是将他们放在一起做的话,那就肯定做不好!在吉利工作,我们就必须按照吉利的一套做法做事,必须要认同我的规则和做法。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否则吉利将会五马分身。”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一方面吉利汽车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多种人才频繁离任。事实上,一直以来吉利从未停止其挖角行动来壮大高管团队和充实人才,但这些汽车界精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柏杨第一次离职后,2003年2月,吉利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现在柏杨再次黯然离开,南阳重回上汽集团,徐刚也在不久前悄然淡出。加上智百年、王德伦等相继离开,李书福目前主要高管特别是商务高管还是自己的老班底。
如今面对当前金融风暴,11月份李书福曾经在公众场合表示过,他认为“世界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一场重大的重组整合,可能会淘汰一批,可能会起来一批,现在美国三大汽车集团都碰到了困难,吉利能否生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冷静的眼光来看,这对吉利来说就是一次巨大的商机,吉利要抓住这次巨大历史机遇,练内功,打基础,勇敢的进行冬泳,为迎接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更好的发展做好一切准备。在冬天里,不能一味穿上棉衣棉鞋,围着火炉在家取暖,而应该趁着冬天去冬泳,去强身,增强体质,健康地度过寒冬。”而人才的培养就是吉利“冬泳”的一大健身利器,吉利正把全方位、大面积的提升人才竞争力作为吉利“冬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启动多品牌战略 吉利急需转型
与不断增长的产能相呼应,吉利开始推行多品牌战略。与吉利湘潭基地共同启用的还有吉利全新的品牌——全球鹰,这是吉利继“吉利牌”(Geely)和“华普牌”后,全新打造的品牌,标志着吉利多品牌战略的正式启动,而在广州车展上市的吉利熊猫则是“全球鹰”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
吉利熊猫则是吉利“全球鹰”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据吉利副总裁刘金良介绍,吉利牌和华普牌将逐渐退出吉利的品牌线,华普品牌将被“上海英伦”品牌所替代。“整个吉利汽车未来的产品线将有3~4个品牌构成。”
自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以来,一直以低价示人,并把目标市场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吉利汽车似乎已与“低端汽车”汽车画上等号,李书福的转型战略就是想让吉利彻底与“低端、廉价”划清界线。
从2007年开始,吉利逐步淘汰豪情、美日、优利欧,而通过自由舰、金刚、远景来开拓市场。目前,在整体销售中,后三个品牌的销量已经提升到95%,单车售价达到4万元以上。
吉利新闻发言人在“吉利内部组织机构改革有关问题”发言中还特别强调,在“战略转型”取得初步成果的关键时刻,相信吉利通过这次组织机构改革,会使企业机构更加精益,队伍更加精干,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竞争力更强,真正实现“冬泳”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