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6月,大众在华的业绩出现了复苏的迹象。王冀摄影
本报记者 冯英杰
在经历了2005年市场份额急剧下滑的巨痛之后,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今年上半年迎来了强势反弹。
大众或许是2005年在中国最失意的跨国巨头,在其进入中国市场20年后,首度出现了高达1.19亿欧元的年度亏损。尽管大众曾公开澄清此次亏损并非其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一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经营状况不佳所致,但南北大众在2005年的销量与利润双下滑已确确实实成为大众在中国亏损的导火索之一。于是,痛定思痛的南北大众在今年上半年实施了一系列复兴计划,经过对现有车型的换型和本土化改造,不但逐渐收复了“失地”,而且以行动反击了外界对于大众难以融入中国文化的诟病。
南北大众 上半年销量强势反弹
为了扭转在中国市场的不利局面,大众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实施“奥林匹克复兴计划”,计划在未来4年内把10~12个全新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除此之外,这个计划还涉及到提高和优化大众在华合作伙伴,特别是南北大众的产能、网络、本土化率等领域。
在这一计划的指导之下,半年以来,南北大众连连打出“新车+本土化”的组合拳,销量也随之稳步提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大众以17.36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乘用车企业销售排行榜次席,一汽-大众也以16.51万辆紧随其后排名第三。而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去年上半年销量统计,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在轿车企业销量排行榜上只分别名列第五和第六位,销量分别只有93874辆与8860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大众的销量上升了54.1%,一汽-大众的销量也上升了53.7%。
南北大众在今年上半年销量的复苏,给大众直接带来了庞大的市场份额。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大众中国及其南北大众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0.2 %。其中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实际销售30.7万辆,而2005年1~6月份销量仅为24.6万辆。斯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实际上寥寥无几,很显然,大众在今年上半年之所以以17.1%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市场,南北大众销量的强势反弹功不可没。
换型:聪明的改进之举
尽管“奥林匹克复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来4年内把10~12个全新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但是以在中国市场稳扎稳打著称的大众并没有在今年上半年迫不及待地推出全新车型,而是力图以老车型的换型来吸引消费者。
南北大众的老车型换型始于去年11月24日PASSAT领驭的上市,领驭是上海大众去年在大众主导下进行营销战略调整后推出的一款全新车型。一经上市立刻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上市第一个月的销量就超过了7000辆,今年上半年销量已达5.53万辆。
6月23日,由POLO改款而来的POLO劲情、POLO劲取上市,这两款针对不同人群车型的高调上市,将上海大众在紧凑型轿车市场的野心显露无疑。而仅从6月15日开始接受预订起,短短5天时间,POLO劲情、POLO劲取已经收到来自全国超过3000份的订单。
在一汽-大众方面,换型的工作也一直没有停过。7月8日,经过长时间酝酿,新宝来上市。这个针对老款宝来进行了13项改进的车型,也被一汽-大众寄予厚望。再加上之前上市的速腾,一汽-大众在中级车方面的竞争力已逐渐显现。
“南北大众将换型车型作为今年上半年占领市场的重点,是非常讨巧的办法。”一位上海大众经销商对记者表示。的确,POLO、宝来、帕萨特等车型都是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车型,消费者对这几款车型也非常认可,“推出老车型的换型车,由于消费者对老车型非常熟悉,南北大众只需要适当的宣传,往往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位经销商表示。
复苏取决于良好的本土化改造
南北大众的换型策略确实使他们在迅速复苏的过程中走了一条捷径,但是这却不是南北大众复苏的关键因素。有专家表示,大众从今年开始的对车型的本土化改造才是南北大众销量与利润双双增长的关键因素。
关于去年南北大众利润下降的原因,外界普遍认为是产品本土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以及物流成本的不断上涨,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针对这个问题,几个月前,大众正式公布了其在中国采购更多零部件的计划。大众今年将从中国采购价值10亿美元的零部件产品,而去年这个数字仅仅是1亿美元。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中,有一部分会用在南北大众的产品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产品的本土化进程,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认识到在中国市场上的种种不当做法之后,大众也开始允许南北大众针对中国市场自行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曾表示,上海大众现在已经得到德国大众的支持,完全可以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来自主研发产品,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本土化进程的加快不但使南北大众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明显优势,而且可以更加自主地开发产品,这是今年上半年南北大众的市场份额能够快速复苏的根本所在。”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