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脸?是郭德纲相声的调侃中,为商业化社会提出的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直以“工程师文化”自诩的大众,近年越来越把赤裸裸的金钱追求替代了核心企业文化。DSG召回在中国一拖三年,就是这一选择的结果。
其实,在欧美大众因DSG故障早已实行召回,在中国却一直扛着。若不是它在台湾也实行召回,让曾经放它一马的国家质监总局颜面扫地,在315晚会次日,强制要求大众中国召回38万辆搭载七速干式变速箱的车型,大众对中国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还将旷日持久。
DSG技术是大众近年赶超丰田的一只杀手锏。2008年,大众开发出体积小、成本低的七速干式DSG(企业代号QD200),在全球汽车双离合技术新潮中脱颖而出。为抢占市场先机,2008年大众在大连投资建厂。因为对盈利“钱景”信心满满,此次大众拒绝循惯例与一汽、上汽合资,实行独资,赤裸裸地追求“要钱”。
三年来,中国的消费者、质量管理部门、媒体要求大众召回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大众中国先是声称DSG没有设计缺陷,后来又以延保搪塞。我也一度以好意揣度大众,以为大众的“大公司病”导致尾大不掉,决策延缓。然而近日中国媒体和网络上出现的理性分析让我梦醒:2010年到2012年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从此前的140万辆激增到280万辆,大力推行DSG参与的“TD黄金动力总成”功莫大焉。
搭载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大众车型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次故障投诉,刚好也出现在2010年。技术超前的另一面,就是难免的技术欠缺。说是“把中国人当成实验小白鼠”有点偏激,但是对于在中国愈演愈烈的“召回”呼声,截至2012年春天,大众中国上下无人应答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大众中国质保和技术部门甚至没有对中国消费者的投诉进行数据采集,更不要说拿出改进的方案。
此次38万辆的召回,有外媒为大众抱屈,认为大众为此将损失6.18亿美元。其实,比起三年间大众赚得钵满盆盈,这不过是一笔小钱。光是2012年,大众在中国的营业利润就高达84.24亿欧元,正如《经济观察报》所言,如果大众提前两年召回DSG,由此造成的损失和“机会成本”将难以估量。因此,一再拖延的“召回”,让大众以时间换回了高速增长的空间,把中国打造成大众在全球最大的印钞机。“要钱”成了大众的“硬道理”。“大众与中国汽车工业携手发展”的口号在今天已经成为扯淡。
冰冷的商业法则让大众选择了“要钱”,大众狼堡和北京的几位公关男女似乎决心把放弃“要脸”进行到底。315当晚,大众中国公关发表声明,反应出奇的快。声明不提DSG有任何质量缺陷,却把在DSG事件中毫无责任,甚至是直接受害者的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拉来一起陪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