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车市的关键字,势必有一个核心字眼——降,并且是量、价齐降。从豪华车到A级车,从轿车到SUV,全维度全领域的汽车制造商开始祭出降价的大旗,纵然如此市场依然表现地像个矫情的小情人,不理不睬。这一切要从15年5月份说起。
2015年5月12日,上海通用做了一个合资车企从未在中国做过的事情:宣布旗下三大品牌11个车系共计40多款车型进行官方指导价格下调,下调幅度在 1-5.39万元。随后,包括合资和自主在内的多家企业先后宣布了官方降价策略。各合资品牌的纷纷割肉,自主品牌似乎显得更加无奈跟进。本来生存就已经举 步维艰,加上自主车企本身年初制定的超高目标增长率,自主品牌能不能度过这轮难关,确实亚历山大。
缘何集体降价?
“现在这种情形是谁都没有料到的,不光车企迷茫,包括很多专家、行业分析师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和预测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称。听上去这似乎是个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一切都是天意般不可理解。
其实很好理解,只是中国的预测师们生活在一个年年都是大阳线的市场,不能理解“黑天鹅”事件。在笔者看来,以下两个重要因素,是造成此次集体官降的罪魁祸首。
1、市场供求失衡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这背后最根本的逻辑是,需求的乏力,和供给过多,两者合力形成的局面。
首先是需求乏力,宏观经济层面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国际媒体甚至预测中国GDP增长今年会低于3个点。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汽车产业必然停止内生动力。
其次是供给过多,整机制造企业受行业景气影响波动性特别大,相应地在行业低谷时,由于固定投资大,毛利率下滑也会非常严重。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年前 后各个在华车企狂飙的销量促使各个车企的领导们乐观面向未来,纷纷大规模新建产能,在危机迸发的2015年,这些产能纷纷形成了。
产能利用率低到什么程度?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达5千万辆,比实际销量高出一倍,利用率低于50%(这还是乐观地估计2015年销量为2500万辆)。对自主品牌来说,最近两年南美和中东政经环境极不稳定,必须做好内忧外患(内销不足和出口下降)的心理准备。
2、企业攀高的惯性思维
产能和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共同结果其实也是可以避免,只要主观上企业对市场足够了解。然而,中国车市的大部分制造商,还是以产定销,罔顾市场需求,在2015 年初大跃进般地追求高销量目标,并将制造商的目标分解为经销商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目标。到3月份,对市场最敏感的两家厂家(通用大众)发现形势开始不对了——市场出现系统性问题了。
以前,当厂家向经销商压货后,虽然经销商车库存高企、但还是可以接受高财务成本(融资购车)和价格倒挂(低于进货价销售),因为只要完成任务拿厂家奖励,倒 也过得去。但这次,情况恶化地太快,到了经销商难以生存的地步。由于厂家超高预期的目标增长率,将压力完全转移给经销商,极大增加了经销商库存风险,引起 经销商抱团抵制厂家任务。这一次,厂家必须亲自出手解决销量问题,官降是对市场妥协,大红包计划是对经销商妥协(大红包计划指的是厂家对于经销商的补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