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疫情的反复以及供应链的持续危机,中国汽车行业从上游供应商到整车车企,再到下游消费市场,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刺痛。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最高警报已经拉响。
1. 消费市场萎缩?
从2018年进入车市寒冬开始,到2021年之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三连降。进入2022年,汽车市场再次遭遇重创。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1日-10日,乘用车零售24.6万辆,同比下降32%,较上月同期下降39%。换而言之,四月前 10 天比三月前 10 天,消费者少了16万人。影响最大的细分市场,是10-20万元售价的“刚需”汽车。疫情引发的收入预期降低,便会遏制老百姓在汽车上的消费。
2. 车企日子很难过?
消费者的日子不好过,车企的日子也很艰难。对于车企来说,2020年经历了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甚至一度被停摆;2021年遭遇行业性的“缺芯荒”,2022年又遇上奥密克戎病毒的肆虐。传统头部自主车企,长城身为自主三强之一,2月份也因为供应商博世ESP供应不足,导致产销量明显下降;3月份因为更多零部件供应不足,产能再次受限。旗下最为火爆的坦克300,无奈之下只能宣布暂停生产。
造车新势力的日子更加苦闷,因为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导致蔚来不得不暂停整车生产。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直言:“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华为余承东随后也表示:“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3. 最高警报已经拉响?
两位汽车大佬相继为汽车行业发声,说明这绝非危言耸听。今年这轮疫情,从东北到长三角,再到近来广州、成都、北京的一些病例,更加强大和狡猾的奥密克戎病毒,让我们感受到似乎比2020年更为难受的重创。作为当下疫情的中心地带,连日创新高的新增病例和累计超20万的感染者,让上海整个社会无不感受到疫情的凶猛。尤其充满活力的上海汽车行业,从生产制造到上下游产业也,都因为疫情封控需要,而被按下了暂停键。
作为上海最为重要的两家车企,上汽和特斯拉,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连续停产多日。连巨头都遭遇停产,说明危机真的已经到来。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高达283万辆,是我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在全国汽车产量中的占比接近11%。作为全国汽车重镇,上海汽车产业的停摆,会将不利影响和连锁反应,迅速传导至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且这种影响,也会从上海扩散到江浙沪,再从江浙沪传导至全国、东亚和全球。
就像何小鹏和余承东所言,上海的遭遇,或将导致我国所有整车厂都停工停产。可以确定,这轮疫情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冲击,将会远超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最危险的时刻到来,最高警已经拉响。汽车行业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侧面,疫情肆虐所掀起的时代大浪席卷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2020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2022年的上海也正在含泪勇敢向前。希望上海以及全国其他地方,还有汽车行业,早日迎来阳光明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