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同行业通行的惯例,库存系数在0.8-1.2之间,反映库存处在合理范围;库存系数大于1.5,反映库存达到警戒水平,需要关注;库存系数大于2.5,反映库存过高,经营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
库存系数奇瑞高居榜首,对于“中标”一事,记者致电奇瑞汽车公关部,被告知,负责人临时不在,稍后回复。只是,截至发稿,记者并未收到奇瑞的答复。
“与合资品牌相比,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的综合竞争力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外资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比较艰难。上半年,国内乘用车产销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反而下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主品牌早期相对粗放式的发展弊端正在逐渐释放出来。”上述分析人士坦言。
事实也的确如此。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前六月销售356.6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2%,占有率同比继续下滑。
下滑的同时,也让我们回忆起了自主品牌比较好过的那几年。2009年、2010年,在汽车产业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小排量、价格较低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不过,销量增长的同时,重量不重质的地雷也在那时开始埋下了。
“多数产业在发展初期,均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急于发展,过分追求量而忽视品质、急于推新品、盲目扩产能等等,这就导致在整体市场回归平稳之时,自主品牌抗风险能力远远小于合资品牌或进口品牌。毕竟,无论从成长年限、经验技术上,自主品牌想要与合资抗衡,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有不愿具名车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不仅仅是自主品牌,上半年,经销商们多数都感受到了“压力山大”,降价力度低于成本价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低于成本价出售汽车终究不是经销商们去库存的长远之计。
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6月份,进口品牌库存系数为1.88,环比下降29.9%,库存压力明显缓解;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为1.62,环比下降20.20%,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仍超警戒线,存在一定经营风险。
对于下降的原因,协会的解释并不是很乐观。“6月份冲上半年目标拿返利是很多经销商的选择,因此库存水平有所下降。虽然进口、自主品牌为了冲销量、减库存,市场调整初见成效,库存系数下降明显,但库存压力仍存在,前景不容乐观。”
其实,从形成经销商们高库存的原因中,可窥见出缘何去库存如此之难。“汽车销售网络扩张的速度过快,这个行业里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不同品牌、同品牌之间4S店竞争加剧,再加上经济、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经销商库存压力自然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说,资金链如果出现了问题,下一步发展,就是优胜劣汰,这个行业要开始洗牌了!
虽然市场整体产销量在增长,但大部分经销商开始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他表示,汽车经销商们,未来若能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入汽车维修保养等业务,还能继续生存下去,抑或活得更好。若不能及时转型,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