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10家汽车制造商在所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指出:“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尽快选定独立且符合资质的业内专家以对高田所产安全气囊的技术问题展开调查并给予解答。上述专家将对高田所产安全气囊的充气泵进行检测以保证其对消费者不会造成伤害。”
虽然高田气囊问题频出,但车企似乎别无选择。早在2008年,高田气囊存在的问题就开始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但车企们仍然不能放弃与高田的合作,也与这一采购形式有很大关系。
在气囊生产领域,高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比重,高田气囊和其他两家公司基本占据了全球8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一旦车企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高田固然会遭遇问题,车企也将因为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而面临产能和技术的考验。
此前,高田的客户丰田与福特都曾表示要从其它供应商购买替换零件,本田甚至表示替代的供应商已经在考虑当中。然而,一些企业在对其它供应商进行评估后表示,替换供应商并不可行,目前最好的措施是等待高田扩产,生产替代零部件。
曾有专家表示,高田气囊在全世界占比很高,一旦其破产,是没有任何零配件厂商能够通过增加产能进行弥补的。但在这次接二连三的由高田气囊导致的 召回事件后,受影响最大的本田在日本推出新车Shuttle时就宣称,该款车型省油、空间大,并且不使用高田气囊而改用大赛璐公司的安全气囊。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采购的确给车企增加了利润,但是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系也让汽车生产的整个链条变得异常脆弱,环环相扣就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将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