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车市增速出现大幅回落。尽管目前汽车市场整体上产销回落速度趋于平稳,下滑趋势有明显缓解,但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今年时间已过大半,即使剩下来的几个月市场有所起色,2011年中国车市或许难以突破5%的增幅,减速不可避免。或许,中国市场目前出现的产销回落、竞争升级、市场分化以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等诸多变化,不仅是成长中的中国车市正在面临的烦恼,也是不得不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
豪车市场
红红火火“德系三杰”最幸福
宝马奔驰奥迪买车要排队
对于豪车市场的德系“三杰”奥迪、奔驰、宝马的高层来说,当初作出登陆中国市场的决定无疑是明智之举。连年的高速增长、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中国市场已成为其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现在宝马、奔驰、奥迪除了少数车型外,基本上都没有现车,订单都排到明年了,特别是宝马5系、奥迪Q5、奔驰S级等紧俏车型,一般都不敢轻易接单,有的需要加价才能订得上车。”机场路一家4S店的老总介绍说。
在中国车市进入低速增长的时期,豪华车市场份额以及销量的快速上升更加显得引人注目,除奥迪、奔驰、宝马外,
沃尔沃、雷克萨斯、捷豹路虎以及英菲尼迪等,都迎来了他们在中国的最好时光。
豪车玩“俯冲”市场很买账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豪华车在2011年的爆发,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首先,根子上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有消费底气。其次,由于近年来欧美汽车市场不断萎缩,豪华车巨头将市场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也是主要原因,这促使豪华车企业在制定销售计划时,将中国市场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进行了大量的营销支持。再次,相比以前的政策,现在的豪华车在产品策略以及促销手段上,更加灵活多样,非常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对销售有很大的促进。
贾新光说,除了上述因素外,豪华车的强力扩张还与其俯冲中高级车市场有关,特别是推小排量车型,是豪华车企业保持佳绩的重要原因。目前,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等都有小排量车型上市销售,售价直逼20-30万元价格区间,直接蚕食了中高级车的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
不过,对于豪华车热,专家也表示需要理性思考和消费。汽车公社总编辑卫金桥认为,豪华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显著现象,面对着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中国车市进入了显著的更新换代阶段,拥有更好的品牌、更好的车型值得理解,但对于豪华品牌的盲目崇拜需要降温。
合资品牌
有喜有忧南北大众遥遥领先
一线车企不说冷
尽管市场增幅下降,但从数量上来看,合资品牌的份额一直在稳步上升,目前已占据半壁江山以上,这表明合资品牌正作为市场主力品种,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不过,目前国内几大主要合资汽车企业中,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以南北大众和上海通用为代表的一线车企,产销量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特别是南北大众汽车,旗下主要车型包括途观、新帕萨特、CC、高尔夫等仍然是供不应求,几乎没有市场遇冷的感觉。
与此相对,一些弱势的甚至二线合资品牌则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位于羊西线的一家合资品牌4S店老总表示,从目前市场态势来看,合资品牌分化严重,比如一线的合资品牌如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旗下车型几乎都不愁卖,但是二线品牌则是有的车型好卖,有的车型库存积压厉害,而品牌美誉度是造成这种分化的主要原因。
品牌才是硬道理
据这位老总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车市与10年前甚至5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语。以往是什么车都好卖,大家日子都好过。随着消费者见多了,消费日趋理性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这点在新上市的中高级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像新帕萨特、新迈腾等还未上市就订单不断,但今年上市的一些其他车型却没有那么幸运,销量一直无法有效突破。
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车市增速放缓,但合资品牌在整个市场的容量会持续放大,这使得这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惨烈,预计今后车型、价格和服务仍然是主要竞争策略,技术、配置以及营销策略是主要手段,但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或许在企业或者产品的品牌、品质上,而这点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因为这样,未来合资品牌阵营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自主品牌
内忧外患比亚迪走在悬崖边
冬天来临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2011年是真真切切的寒冬。数据显示,2011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产销数据连续下滑,市场占有率跌落到近年低点。比亚迪、奇瑞、吉利、力帆、华泰、中兴、江淮以及长城等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正降临在自主品牌的身上。
武侯大道的一家自主品牌4S店市场经理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刚刚辞职。他说,公司已经退网了,没办法,再做下去亏不起。据他介绍,此前公司销售好的时候,每月能有100台左右的销量,但今年上半年一个4S店加一个展厅,每个月才卖20台左右。由于是小品牌,保有量小,销售加保养,每个月的收入根本没法养活几十号人,最后老板只好改行了。类似情况不止这一家,据记者了解,上述自主品牌在成都的另外一家4S店目前也度日如年,由于销售不好,公司根本没有资金做广告营销,形成恶性循环,按他们老总的说法,只能寄希望“金九银十”,如果不行,也只有退网。
不过,在众多自主品牌中,比亚迪遭受的压力是最为巨大的。从去年的退网风波,
到今年8月5日夏治冰离职,到后来的辞退1500人的销售团队,再到近期的比亚迪安全气囊事件,有人形容如今的比亚迪已走到了“峭壁的边缘”。
低质低价的恶果
实际上,相比进口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今年遭受的是系统性压力。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自主品牌的今天是必然要发生的。由于前期市场好的时候,自主品牌过于注重速度而忽视品牌和品质建设,导致市场将自主品牌钉在了低端低价低质的定位上,“像其他消费市场一样,汽车消费正在向品质和品牌转型,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贾新光表示,另一个方面,以往自主品牌海外市场还不错,但今年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外市场也遭受较大损失,因此,内忧外困使得自主品牌成为本轮市场调整最大的受害者。未来,自主品牌要走出泥潭除了政策的倾斜外,还需要自主品牌积极进取,适应市场,才能最终摆脱困境。
记者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