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名2012年度绿色环保汽车评选的微型轿车名单时,本报汽车周刊编辑部惊讶地发现,在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奔驰smart之外,国内市场上竟然没有全新甚至改款上市的微型轿车车型。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情况,当全社会都在高谈阔论节能环保汽车的时候,当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补贴呼之欲出的时候,真正具有节能环保效应的微型轿车竟然在中国市场全面沦陷——曾经让国人眼前一亮并风靡多年的奇瑞QQ已经“美人迟暮”;上市时立志年销20万辆的长安奔奔mini月销仅为3000辆左右;比亚迪F0的价格尽管一降再降,但同样逃不过销量直线下滑的命运……
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4月起,微型车市场就开始步入销量衰退的通道。从销量规模来看,2012年8月的销量仅为36295辆,创下2011年以来的销量最低纪录,这一销量水平仅为2011年1月销量的44.44%。从销售同比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呈现出清一色的负增长态势,1月销售同比负增长达到惊人的50.13%,这种雪崩式的市场衰退是前所未有的。虽然随着时间推延,销售同比的负增长幅度逐渐趋缓,但市场走势依然处于下行通道之中。
另一组数据更加触目惊心。从市场份额来看,从去年年初至今,微型车的市场份额从6.47%已经跌至3.41%。衰退幅度高达46.37%。换言之,在20个月的时间里,微型车近一半的市场蒸发了。
小排量车被边缘化的情况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尤为明显。在这个被称为“首堵”的城市,汽车牌照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因此,“向高处走”的消费趋势已经很难逆转。“限购实行之后,京城汽车交易往中高档走的趋势越发明显,很多消费者买车都倾向于一步到位。再者,未来京城汽车消费主流应该是以升级置换的客户为主,他们大部分都是买中高端车,而不会再买低端小车。”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限购对于微型和小型车的打击是致命的,限购之后,一些自主品牌经销商只能黯然撤离北京。
尽管排挤微型和小型车并不是政策的本意,然而,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产业更加发达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微型车却十分风靡,特别是在日本,几乎是微型车的天下。早在1955年,日本政府就发布了“国民车”构想,这个构想极大地刺激了各汽车公司开发小型车的积极性。1976年,日本政府对小型车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发动机排量、车长、车宽等指标,都进行了提升。性能指标、技术水平提升后的小型车,市场销量也随之提升。到1988年,日本小型车销量创造了175万辆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