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拉低维修保养的价格,一些4S店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表面上说是不同等级的产品,其实就是副厂件。”上述4S店负责人透露。
在汽车维修领域,由于经销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多数消费者对于汽车保养维修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于配件是否是原厂件更是无法辨别。这也是4S店肆无忌惮使用非原厂件的重要原因。
据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透露,副厂件分很多档次,如精仿是最高档次的,几乎和正厂件、原厂件一模一样,质量也很好;其次是高仿件。但这些副厂件从外表很难辨识,必须切开实验才能辨别。即使是消费者在4S店看着工人进行安装,其配件是否运用了原厂件,消费者也无法断定。
另一方面,整车厂商对4S店的配件采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目前,整车厂惯用的监管方式是,对4S店采购原厂件的任务量进行考核。而任务量的计算方式是,根据当地该品牌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和平均车龄,减去一部分可能不在4S店进行维修保养的数量,计算出一定的配件消费额度,然后平均摊派给当地各家4S店。
虽然4S店为了完成任务量,不得不向整车厂采购一定的原厂件,但4S店仍然会采用换货的方式,以假换真。据知情人士透露,4S店常常会为完成厂家规定的任务量而采购原厂件,然后与汽配城或路边店置换回等值的副厂件,双方互不提供发票,以逃避监管。
通常用于换货的原厂件,是整车厂只提供给4S店的核心配件,技术含量较高,这也是为什么汽配城也可以拿到原本该只该在4S店渠道流通的原厂件。这样一来,4S店不仅完成了整车厂摊派的原厂件采购任务,也换回了大量便宜很多的副厂件。
谁的“奶酪”
在陈文凯看来,4S店之所以大量采购非原厂件,价格因素只是一方面,根本原因在于整车厂商绝对垄断的维修服务体系。
整车厂商一般都会指定几个配件供应商为其生产装车件(基本不流入售后市场)和用于售后服务的配件,售后配件的规格品质与整车件相同。此外,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大多长达10-15年,在合同期内,合作供应商生产的配件不得流入非4S店渠道,而4S店则必须通过整车厂购买原厂件。
庞大的市场保有量,加上配件订价权和渠道垄断,可以保证整车厂在售后服务中赚取更多的利润。在汽车配件带来的利润格局中,整车厂所占的比例相当高,不仅可以在采购价的基础上加价卖给经销商,就连经销商最终卖给消费者的定价,也是由整车厂制定的。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利润率已达40%。而陈文凯估算,整车厂在配件上所得的毛利率平均已达50%左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进军称,整车厂在原厂件采购价的基础上,对经销商的加价高达20%-100%。经销商如果从整车厂采购配件,成本相当高,如要保证自己的毛利率,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赚取更大利润,必须暗中再次加价,配件价格因此水涨船高。
原厂件过高的价格和售后消费者的不断流失,让4S店难以抵挡副厂件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