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个双输的结果。虽然从表面上看,东风本田思威(CR-V)“塌屁股”风波,最终以厂商被迫召回而暂告一段落,但期间的坎坷,很难让人感到中国近5万名CR-V消费者是胜利者。
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些因共同遭遇而走到一起的“秋菊”们,借助网络和车友会、求助媒体,只为讨一个说法:“塌屁股”的东风本田CR-V是否因存在缺陷而应该被召回?
但就像中国许多消费维权事件一样,迫使东风本田召回的最终还是行政力量。在国家质检总局介入后,事情才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发展,并很快得到了解决。
不过,引起官方过问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些消费者甚至采取了诸如开车游行示威、封堵东风本田4S店、发公开信等有些极端或激烈的做法。那些为此奔波的消费者也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东风本田方面更是得不偿失,在百般否认和辩解之后,还是在压力之下宣布召回。据记者了解,为避免事态扩大,影响销售和品牌形象,东风本田还花费了巨额公关费用用来“封口”,但最终仍无法改变这一结局。
在记者看来,用三输来形容这场风波更为合适。因为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东风本田方面都不能依靠法律,来为这场江湖恩怨做个清楚的了断,公众也因此失去了获知真相的机会。
在召回公告中,东风本田仍然没有承认存在质量问题,只表示在中国某些使用条件下出现“塌屁股”现象;而车友们恰恰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车辆某些零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充当裁判角色的官方,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桩糊涂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也有“消协”调节,但此次消费者维权仍困难重重,掌握话语权的国家质检总局也是说了不少“小话”,才促成此次召回。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两年多来,国内的召回基本上都是厂商主动召回,而且大多属于小打小闹,甚至有些厂商不乏作秀成分。在涉及产品质量和重大缺陷等问题时,厂商基本都是能推就推,能蒙就蒙。原因就在于这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令明显有利于厂商和经销商,他们可以有恃无恐。
出于保护消费者目的而出台的该规定,在罚则一章中明确规定,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严重性和利用主动召回程序规避主管部门监督的,主管部门除可令其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外;只能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惩罚办法。而在现实中,消费者仅为证明某个产品缺陷,就要支付十几万元甚至更多的鉴定费。如此一来,这个规定自然也就成为厂商而不是消费者的保护伞。恐怕这也是厂商不怕消费者投诉的真正原因。
“蹋屁股”风波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消费环境如何让消费者安心?当消费者与厂商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只能是一召了之?我们是不是还缺少其他必要的惩罚措施?本报记者 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