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与广深高速之争
一位东莞记者表示,中石油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广深高速公司将新建南向加油站经营权转让给华盛公司的不满。
据《东莞日报》报道,2010年4月16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召集东莞路桥总公司、广深高速公司、中石油等召开协调会,最终达成协议:新建的两个新加油站经营权归中石油,广深高速公司终止与东莞华盛公司的承包合同;华盛公司已经出资建设的新加油站补偿问题,则由中石油公司与华盛公司协商解决;5月15日之前,中石油将新联南北加油站交付东莞路桥总公司清拆。
随后,新联加油站开始被拆,但中石油公司与华盛公司一直未能谈妥后续问题。
华盛公司成尴尬“夹心”
对于4月16日会议达成“两个新加油站经营权仍归中石油”的协议,昨日华盛公司一位负责人称,他们并没有被通知参加会议,这样的协议是无效的。有关部门参与这件事,做法不妥。
华盛公司一位负责人称,广深高速公司要求其必须与中石油协商,才能执行合同。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次与中石油进行协商,但中石油提出加油站由他们经营,双方未能达到协议。今年5月份,华盛公司收到了广深高速公司发来的通知,指出合同效力存在问题,要终止与华盛公司的合同, 并要求5月28日起10日内,华盛公司移交服务区。这位负责人称不会移交,已经投入了上亿元。
面对中石油的强大压力,华盛公司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抗议举动。
华盛公司一位负责人称,“中石油是想把我们吃掉”,拿走加油站的经营权。到目前为止,中石油已经与华盛公司谈判过多次。在合作方面,华盛方面表示,可以购买中石油的油,也可以挂中石油的牌,给挂牌费都可以,但底线是经营权不转移。但中石油谈判的底线却是,经营权转移给他们,所以双方一直谈不拢。 僵持背后是巨大经济利益
广深高速被称为全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新联加油站拆除前也曾是全国最赚钱的加油站。
据统计,目前广深高速每日来往车辆达30万车次,其中新联路段的平均断面交通流量也有8万车次,而进加油站的车辆日均为5000辆左右。如果以每辆车每次加油100元计,加油站一天的营业收入就达50万元,一年超过1.8亿元。
如果能取得广深高速上一座加油站20年的经营权,所能获得的回报无疑非常丰厚,正是有如此大的利润诱惑,广深高速上服务区和加油站经营权的争夺才如此激烈。
记者手记:高速公路上的尴尬并不偶然
赵绍华行驶在广深高速上,因找不到加油站,最终汽油耗尽,车“趴”在路上无法动弹。他不得已花了290元才将车拖走。赵绍华遇到的是一件小事,为何引起了媒体的热情关注,原因之一,那就是开车走在这样的公路上,谁都可能中招,变成无辜的“拖车一族”。
其实,高速公路上的尴尬事并不止这一桩,让人尴尬的高速公路也不止这一条。一周前,本报记者曾驾车在广州与阳江间全程高速260公里,不管是去程,还是回程,都尴尬不已。
去阳江的途中,刚出广州,油表就报警,但一直跑过了九江大桥都找不到一个加油站,最终记者只好将车开下高速才勉强找到一个加油站。回广州的时候,记者不敢大意,加满了油,但没想到梁金山服务区因为修路而关闭,沿路上都找不到一个厕所,一直撑到广州才能如厕。一行记者们在车上打趣:走在广东的高速上不仅要带上油壶,还要带上尿壶。
高速公路行业标准《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规定,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50公里,最大间距不应大于60公里。今年广东的高速公路将达到5000公里,不断扩张的高速公路也需要不断提升的服务。希望赵绍华的官司,让广大车主看到了维权的途径,也让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营方看到了改善服务的契机。
专访
民营企业的无奈
昨日,华盛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纠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负责人:我觉得没有纠纷,我们一直是按合同办事。我的看法是,中石油想把我们吃掉,想拿走我们的油站经营权。
记者:加油站经营权会卖吗?
负责人:中石油想让我们把油站经营权卖给他们或是租给他们,但是我们没答应。经营权转让不是我们的经营宗旨,这方面没谈过,我们从没想过要卖。
记者:广深高速公司方面已经提出与你们终止合同?
负责人:今年4月底5月初,广深高速公司董事会发函给我们要求终止合同,并要求在10天内将建好的服务区交由他们收回。我们认为他们没有这个权力中止合同,至此我们严格执行合同,并没有瑕疵。
记者:广深高速公司终止合同的理由是什么?
负责人:他们认为是效力问题无法执行。但具体如何他们说不出来。
记者:对方中止合同是否会给赔偿?
负责人:这不是赔偿满不满意的问题。他们无权单方面中止合同。
记者:服务区建好了为何无法开业?
负责人:土地手续还没有办下来,要先办好了土地证,才能办消防和特种行业证等。我们也不断催促广深高速公司去办证,但一直未办好。这是给压力,让我们就范,僵局实际上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好像是两个人结婚后,老公把老婆休掉了,还逼着老婆要嫁给某人。
记者: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负责人:我们属民营企业,有些事情我们无可奈何,只有等待,甚至用激烈方式去抗争。是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和准备,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