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成都“孙伟铭醉驾案”法庭二审宣读判决书的同时,CCTV正在做一档为期一周直播节目:直击斑马线行动。今年以来,一系列在斑马线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追溯斑马线的起源是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19世纪末期,随着汽车的发明,城市内更是车流滚滚,加之人们在街道上随意横穿,阻碍了交通,从前的那种跳石已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而司机看到这条条白线时,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
从斑马线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司机是否会重视斑马线。说得升华一点,斑马线最终考验的是驾驶员的素养和文明程度。进入汽车时代的中国,交通管理、法律配套等方面还需要做出怎样的改进,来推动斑马线的文明?
个人认为,斑马线根本意义是保护行人的道路使用权。从交管部门、法律配套体系中,应该本着“人人平等、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重视驾驶员、行人的路权使用公平性。对于强势一方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加强法律约束,更重要的是文明、道德意识的提升;对于弱势一方的行人,也应培养其规范使用路权的习惯,毕竟目前行人乱穿马路屡禁不止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红绿灯加上斑马线,公平规范了车辆和行人的道路分配权。只有自觉遵守这种主次分明的马路使用规则,才能彼此尊重,最终产生和谐的道路交通关系。斑马线不是一堵现实的墙,但却是“意识中的一堵墙”。如果在孙伟铭等驾驶员心中也有这样一堵墙,相信一切惨剧都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