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祁玉民
祁玉民和他主导下研发的中华530,以及530背后所承载的祁玉民“全面靠拢宝马”的华晨新战略,将一道接受市场的检验。而在中华530真正投放市场之前,入主华晨已近五载的祁玉民究竟带给中华轿车哪些实质性的变化,却成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单从华晨集团整体经营状况来看,中华品牌轿车所处的发展环境较2006年已经有明显改观,即通过祁玉民上任后的“铁腕新政”,华晨集团上下已经从仰融出走后的“大乱”逐步过渡到祁玉民掌权时“大治”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华品牌的“浴火重生”打下了基础。
祁玉民喜欢用一连串数据证明自己履新五年带给华晨的改变:集团整车、发动机年销量从2005年的12.26万辆、18.25万台提升到2010年的50.1万辆、57.5万台,分别同比增长308%、215%;五年间,实现整车销售165万辆、销售收入2333.2亿元、税金总额268.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前21年总和的160%、216%和280%。
华晨集团的利润主要来自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利润分成、金杯轻客和资本市场运作三大板块。实际上,祁玉民在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早已盖过汽车业务,尤其对华晨而言重中之重的中华轿车业务,最近五年里无论是从品牌形象、产品档次还是从盈利能力上,却难言有实质性改观。
由于新产品推出过多过杂,中华轿车业务长期处于“结构性亏损”状态。2010年,中华轿车销售不足16万辆,且是由尊驰、骏捷、酷宝和骏捷FRV等8款车型完成的,平均下来每款车型只卖2万辆。与此同时,在新车型平台储备上,中华轿车也一直在“吃老本”。
在祁玉民接手华晨之初,中华轿车已有A(尊驰)、B(骏捷)两大车型平台。因为开发新平台成本高昂,这几年中华推出的车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A级平台“做文章”,如骏捷FRV、FSV车型均属A平台衍生车型。此外,中华 530和内部代号为 A3的中华SUV,同样来自这一平台。
而在中华轿车前景未明的同时,祁玉民却在规划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专用车帝国”。按照祁玉民的设想,到“十二五”的末期,华晨的专用车将实现产销20万辆,近1000个亿的销售额。
“我要发展中华轿车,发展金杯都面临资金不足,所以我成天想的就是怎么赚钱。”祁玉民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