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特发明第一辆可以投入量产的汽车开始,也才一百多年时间多点,在中国的历史更短。改革开放前几乎在中国没有大众意义上的汽车文化,但这并不表明,中国没有车文化,相反,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对车子这一代步工具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衍生出和世界其它国家并无二致的车文化。
看过电影《角斗士》,想必对罗马帝国的战车记忆颇深。其实,早于罗马帝国千年,中国人就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战车军团,并繁衍出极其讲究的车文化。从周文王到武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决定朝代变换。从西周到东周,直到战国时代,战车集团,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中国古代,周朝划分诸侯国大小的基本数据,是战车数量的多少。“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乘数的多少,决定了诸侯国在“天下”的地位。在实际生活中,车子也是区分天子(周天子)之乘、诸侯之乘、大夫之乘。祭祀、出征、迎娶等重大活动仪式上,对车子的序列、形式要求,繁复不同。
战车因为机动性不如骑兵,慢慢退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舞台。可是车子在中国古代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路上最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从汉到清,都是天子重臣、达官贵人和富商们的首选。而天子之舆的讲究,更是如今的劳斯莱斯、宾利等都无法比肩的。
中国古代的车子,虽然配备了马、牛等畜力引擎,可始终在转向和轴承系统上没有突破,所以二轮马车一直是主流。而更大负载的四轮马车,则在英国和欧洲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路上运输交通上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一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交通工具。秦始皇一统六国,下令“车同轨”,可是两千年过去,反而是英国人“车同轨”,发明了铁路和火车。铁轨的宽度,就是以马车的轮间距为标准定立,而最早的火车,的确是用马拉着走过的。
中国的车文化,还有更沮丧的倒退。作为农耕文明,从汉到唐,从宋到明清,困扰中国正统王朝的“马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没有足够的车类交通工具,单靠臂挑肩扛,商品交换在城镇和农村的终端,可以想见是多么艰难。交通的不便,不但让经济难以发展,文化上的交流也甚为不便。“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和交通不便造成的封闭,直接相关。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庞大经济体,可是还远远没有升级为真正的汽车文化。虽然中国的汽车占有量逐年飞速上升,有车一族在大中城市比例越来越多,但和西方相比,我们的汽车文化,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薄的层次。
汽车带给人类的,是更自由更快速的活动空间,是视野的开拓和生活的更高效率,是进取的挑战和感觉。真正的汽车文化,不是如何夸耀型号的豪华、身份的高贵,而是体会驾驶的乐趣、享受汽车技术带给我们的快乐。
追赶,并且超越;行进,并且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所有车轮可以达到的路途。生活从此不在别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