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江淮、奇瑞携手“高歌猛进”
“在合肥街头,带有江淮和奇瑞标志的各款车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场景恰似皖产车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09上海车展上亮相的江淮和悦轿车
今年上半年,以奇瑞和江淮为代表的皖产汽车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其中,江淮乘用车同比增幅高居行业榜首,而奇瑞半年销量则超过了21万辆,创历史新高。”
奇瑞江淮均创历史纪录
从年初开始,随着燃油税及购置税新政的出台,奇瑞和江淮即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元月份,在车市整体低迷情况下,奇瑞汽车销量达到3.5万辆,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态势在随后几个月里得到延续:2月份奇瑞销量仍在3万辆以上;3月份再度取得3.5万辆的业绩,并就此创造了“连续3个月突破3万辆”的历史纪录,使其2009年首季销量即突破10万辆。
截至今年6月,奇瑞汽车累计销售逾21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其中,6月销量达37871辆,环比增幅3.4%,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车也同样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来自中国乘用车联席会议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3月份乘用车突破万辆之后,至6月份,江淮的乘用车销量已连续四个月销量超万辆。其中,6月份,江淮乘用车销量达到10277辆,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名列前五。
上半年江淮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55317辆,同比增幅达到66.4%,在主流汽车企业中名列第一。江淮瑞风更是以21650辆的销量力夺国内上半年MPV销量冠军,领先第二名6000余辆,夺取全年销量冠军几无悬念。
从今年2月乘用车公司正式组建到月销量挺进自主品牌前五,江淮汽车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江淮速度”成为上半年中国车市最值得关注的行业现象。
为何高速发展
奇瑞和江淮汽车的高速发展,首先受益于汽车新政的出台。年初燃油税及购置税新政的出台,使得小排量车型再度成为市场上的明星。而奇瑞汽车这样以生产经济型、入门型汽车的企业优势更是进一步凸显。
上半年江淮乘用车销量的大幅增长,最大功臣当数瑞风和同悦。其中,去年11月17日正式上市的A级轿车同悦,在上市不到一百天,累计销量即突破10000辆,而今年以来更是表现不俗,被誉为“五万元家轿第一车”,目前,迅速提升同悦产能已经成为江淮的当务之急。
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也成为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借助这一契机,奇瑞和江淮纷纷采取应对之策,并助推了自身销量的提升。
自去年12月起,奇瑞率先针对县乡级市场的营销和服务布局,推出规模空前“国民车”下乡巡展系列活动,仅上半年即带来奇瑞近4.5万的销售增量,相当于上半年销售总量的21%。
作为2009年开拓农村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具体举措,江淮在春节后正式启动在全国50个县级城市建设“江淮汽车超市”,江淮希望借助这一创新性的渠道模式,迅速实现对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快速、高效渗透。
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两大车企不断推出新品上市,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对于推动企业销量提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奇瑞汽车推出A3两厢版、A5BSG,4月A3自动挡上市,5月瑞虎09款上市,6月A51.5L、新品QQme上市。种种新品和改款车型的推出,都集中展现了奇瑞在品牌建设、车型研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江淮也计划于今年再推两款新车,其中B级车“和悦”预计将于8月份上市,A0级车“悦悦”预计将于12月份上市。届时,江淮产品线将涵盖A0、A、B、C、MPV、SUV等各个领域。
此外,安徽车企在汽车金融领域的突破创新,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机遇。奇瑞汽车金融公司自4月21日正式开业以来,已与全国300多家经销商开始了汽车金融方面的业务关系。截至6月底,营业额接近6亿元人民币,并实现盈利。
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车以销售21万辆的成绩,在全国乘用车企中排名第六。其中,相当大的销量增长是由奇瑞汽车金融公司贡献。
未来发展仍将看好
7月10日,奇瑞汽车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举行了Tig-go运动型SUV的发布仪式,标志着这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正式进入巴西市场。
与此同时,奇瑞还计划3年内在巴西建立组装厂。江淮汽车将进军巴西的消息也在随后的几天里传出。安徽两大车企不约而同进军巴西市场,表明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产品结构上,皖产车也在着力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前的2009年上海车展上,奇瑞携4款新能源车型亮相。这些“技术国际领先,功能实用,价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奇瑞赢得了来自包括海内外经销商和汽车界人士的赞赏目光。
由于看好市场前景,奇瑞已明确提出“全年将确保实现销售41.9万辆”的销售目标。而江淮乘用车更是调高了市场预期,决定将原定的10万辆年产销目标调整为12万辆。
此前,因对江淮初进入轿车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证券研究机构对江淮的发展前景多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而现在,这一态度已发生改变。多家证券机构分析师表示,考虑到公司战略转型已初具成效,轿车业务步入良性循环阶段,已上调公司评级至“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