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新闻网23日报道:日前,南京某汽车展销会上打出了“萝卜2元/斤,西红柿4.5元/斤,宝马130元/斤,甲壳虫82元/斤,QQ18元/斤”的广告,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一极富幽默感的创意,让人回想起6年前风起云涌的汽车价格战。
从2004年车市唱衰开始,价格战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终极手段。2002年和2003年,中国车市分别创下56%和75%的轿车增长率。但在2004年,轿车增幅只有15.17%,绝大多数厂家没有完成年度任务。从2003年第四季度起,车市开始走下坡路,经销商已有压库的现象出现,价格战开始萌芽。2004年初,媒体的集体唱衰,迫使消费者出现观望情绪,车企第一次向自身的暴利开刀。当年5月,上海通用率先降价,随后两个大众跟进,拉开了中国车市大规模价格战的序幕。
从04到09年,价格战战火连烧了6年。一位合资企业老总曾经感慨:“只要降价,不管降多少钱,消费者都会买账;不降价,不管你对产品的质量有多自信,服务质量有多高,也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中国汽车消费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死循环。”其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价格战火 曾连烧6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价格战,中国车市也出现了一些流行词:经济型轿车、新三样、国民车等,这是汽车厂家的营销杰作;高开低走、降价减配、饥饿疗法等,则是汽车厂家玩转消费者的几大成功策略。迄今为止,众车企对汽车生产的真实成本和销售利润依旧讳莫如深,面对善于审时度势、精于销售之道的汽车厂家,消费者仍然看不清真相。
“有不少专家提出搞汽车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30万辆,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不少企业只要达到两万辆的生产规模就能盈利。”5年前,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抛出了“汽车论斤卖”的预言,“今年是每公斤100元,5年后就是每公斤40元。”他的前一个观点,在汽车产业优胜劣汰的今天已经难以实现,但后一句预言,还是如愿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