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明给出的传统与新能源交叉使用期为50~100年。他对新能源中的可燃冰未来的应用有着更好的预期,他认为它是可直接应用于内燃机的类天然气物质,甚至认为可开采使用达1000年。但他也明确提出新能源至少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可持续,二是清洁。
归纳而言,目前最成熟、综合热效率最高,并且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的动力与能源使用形式仍然是以汽油机、柴油机为代表的内燃机。朱剑明的一句话颇引人深思:现在炒作新能源概念的都是搞汽车的、搞内燃机的和搞机械的,能源专家很少出来说话;没有新能源,哪儿来的新能源汽车?
柴油机是无法替代的稳定动力源
既然明确了传统内燃机是当下惟一在大批量生产,并且对节能减排仍然有潜力,更主要的是可见的能够支承持续发展的动力装置,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哪种形式的内燃机更值得发展?未来技术将走向何方?
其实答案相对简单,现成的清洁、高效柴油机就在眼前。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通常可在动力上提高50%,燃油经济性提高30%,碳排放可降低达25%。而且对于柴油乘用车来讲,通过降噪和隔振等措施,其乘坐舒适性并不输给汽油乘用车,这也就是目前欧洲柴油乘用车能够占到市场一半的原因。况且,在卡、客车等商用车领域,以及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发电机组、军事装备等非常广阔的各行各业,柴油机几乎是无法替代的稳定动力源。
在中国,业界许多专家疾呼大力发展柴油机多年。今年“两会”期间,上海汽车总裁、人大代表陈虹提案建议,中国政府应支持柴油动力汽车的发展。他指出,国内柴油目前主要用于商用卡车和农用机械,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燃油和政府刺激措施缺位,中国轻型车中仅低端的MPV、SUV和出租车采用柴油动力系统。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统计报表中发现,在2010年国内生产的乘用车中,柴油车在1390万辆乘用车的总产量中仅占0.9%的比例;即使放在所有汽车总量中,柴油车也仅占当年生产的1826万辆中的 20%。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也提到一种现象:与欧美国家汽车柴油化趋势相反,国内已经出现汽油机比例逐步提高的趋势,主要是国内轿车和微客市场得到快速增长,而乘用车柴油化并没有像欧美那样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