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紧紧抓住柴油机而非电动车,可能是“十二五”期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点。否则,即使按照规划所期望那样在“十二五”末期达到年产几十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但它的总量以及用全过程污染排放来衡量,并不足以影响和改善我们的能源应用结构与总排放量水平。
“我认为新能源之‘火’也烧得差不多了,不能再烧下去了,再烧下去会出问题的。”对于业界已经出现对所谓新能源汽车的质疑声,3月18日,在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燃料系统分会四届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阳树毅表明了他的观点。
据记者了解,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中对新能源汽车存有质疑的并不在少数。实际上,大家质疑的并不是真正能代表未来的新能源技术,而是一些并非新的“新能源”和打着发展新能源汽车招牌而行其他之事并试图获取利益的做法。
尽管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石油危机的提法从来就没间断过,但当前学术界的共识是:石油再延续供人类使用50年、甚至是 100年应该是可期的。从最新的研究来看,国外有一种理论认为石油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而并非如以往人们所认识的由古生物转化而来。果如其然,则未来完全可以打破已有的对石油储量的预期。
没有新能源何来新能源汽车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燃料系统分会理事长、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长朱剑明告诉记者,其实在太阳能、核能、自然能和可燃冰四类新能源中,目前都需要相当高的使用代价,离真正商业应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并且其中的核能与可燃冰与石油一样存在着可开采使用的年限。而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目前的“新能源汽车” 中燃料电池所使用的氢气不仅不是新能源,也不是一次能源,它的制取同样依赖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纯电动车所用之电力则更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清洁与否取决于产生电力的方式。
对于比较适合于当今过渡时期节能措施的混合动力汽车,实际上它可归入电动汽车的一种,用阳树毅的观点来说,混合动力是一种节能技术,而并不代表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