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来宝换上本田标,还是SCEO换上宝马标、小贵族换上奔驰标,这些对双环来说并不重要,对于它来说,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赚取利润。
一个因为多款汽车涉嫌抄袭而官司缠身的企业,一个以对簿公堂来提升知名度的企业,一个完全因循另类造车思路的企业,一个只有可能在中国出现而前途无法预知的边缘企业,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双环汽车。
事实上,对双环的采访并不顺利,当《汽车商业评论》向多位行业资深记者寻求双环媒体联络人的联系方式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谁在负责这家企业的媒体宣传——这显然是一家不被主流媒体所关注的企业。
在对照手中关于双环的近10万字的资料时,《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发现,从1988年公司成立至今的20年里,媒体每一次针对双环的集中报道,几乎都与其产品涉嫌抄袭而被相关企业提起诉讼或斥责不无关系。先是2003年,因来宝SRV与CR-V外形相似被本田一纸诉状告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再是2007年宝马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起诉双环CEO抄袭宝马X5,奔驰指责小贵族与之旗下经典小车Smart存在“显而易见的相似”。
而除此之外,鲜有媒体去主动关注这家规模不大、地处石家庄的民营汽车企业是如何生存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