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不清,各种历史问题交织和人民感情的冲突由来已久。昨日,就有日企吐槽日系车在华销量因钓鱼岛问题受损。中日关系的恶化导致日系车企8月销售业绩普遍不佳,原本计划的一系列大型促销活动考虑事态发展被搁浅。日产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表示,希望问题得到尽快解决,作为民间企业日产品牌历来致力于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
日系车企销量下降此次事件有所影响,但事情远非如此。2012年6月29日,也就是钓鱼岛问题发生前,J.D. Power亚太公司发布了2012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SM(NVIS),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欧系车型的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25%稳步上升到了2012年的35%。对日系车型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32%下降到2012年的24%。有意思的是,在J.D. Power发布的新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研究报告中,日系车均名列前茅。
J.D. Power报告显示,欧系车型在中国意向购车者中获得了最高的购买意向率,并且增长最快,其中德国品牌尤为突出。而中国消费者考虑德系车主要因素在于:安全配置、工艺质量以及使用寿命长和故障率低。研究发现,车辆的安全性和质量是中国意向购车者的首要标准。
根据中汽协的销量数据显示,自日系品牌风光无限的2008年后,连续三年来在华市场份额下滑。在此引出一个问题,在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成绩不俗的日系车,为何渐渐得不到中国人的青睐?
连续召回 日本制造受到质疑
9月3日起,因为后悬架问题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丰田在中国召回近15万辆
日系车凭借安全、经济性等优势打动了国人的心,并成为其他品牌仿效楷模,日本制造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标尺。2010年美国刹车门事件让丰田迅速走下神坛。受召回事件的影响,丰田巨额亏损、股价缩水四分之一、赴美接受国会听证会质询。这次召回事件随后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丰田称在中国大陆市场投放的汽车没有使用相同的存在缺陷的发动机或配件,不实施召回。在质检总局干预下,丰田态度180度大转变,在华召回7.5万辆,但仅占850万全球召回规模的0.88%。丰田事件,已经不再是关乎日本汽车工业的问题,日本制造正在遭受着广泛的质疑。由丰田带头,本田、日产、铃木、大发等日本汽车企业相继爆发召回门,虽然马自达和斯巴鲁暂时没有被参与其中,但消费者对日系车的支持已大不如前。日本汽车制造开始受到质疑。
德系三强垄断豪车市场 日系豪车缺乏品牌认同感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日系车弱于德系 。J.D.Power数据显示,宝马、奔驰和奥迪是意向购车者心中影响力最高的品牌。丰田的皇冠和雷克萨斯曾是非常热销的产品,在近年德系三大豪华车疯狂扩张时,它们却处于萎缩状态。占据80%以上份额的奔驰、宝马和奥迪这三大品牌继续稳扎稳打,讴歌、英菲尼迪明确“运动豪华”的差异化定位抢夺市场。购买豪华车的绝大部分消费者不缺钱,他们看重的只是品牌,只要他们觉得品牌好,就会出手。打价格战已无法赶上德系三强,能否尽快增强品牌认同感和信赖感仍然是日系豪华车面临的最重要考验。
消费者误区:日系车皮薄不安全
目前没有任何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证明日系车不如德系车安全。几乎在每个汽车论坛,都有几个关于日本车钢板薄、撞变形的故事,且图文并茂,时常可见一辆撞得惨不忍睹的某品牌日本车,以“证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很多实测和数据表明,日系车车身钢板确实比欧美车系要薄,平均钢板厚度薄0.1mm到0.3mm左右。现在几乎所有厂商在宣传产品的安全性时,不说钢板厚薄而是强调结构、车身和碰撞吸能技术。无论德国车、美国车还是日本车,实际速度达到60公里时,1.5吨的车体发生碰撞冲击,钢板厚薄差0.5毫米以下根本不起作用,平面抗冲击能力对安全性基本没有影响。舍车保人是日系车安全性上的理念,高吸能溃缩技术是在日系车在安全性上的特点。
欧美系中级车全系标配ESP 成功树立良好安全形象
在紧凑型车中,大部分配有ESP/ESC系统的车型基本都在14万左右。在这些车型当中全系标配ESP/ESC车型的仅仅有速腾,高尔夫,标致408等少数几款,而新上市的轩逸全系无ESP。在国产中型车上,欧美中级车全系标配ESP/ESC车型比较多,比如说一汽大众的迈腾,上海大众的新帕萨特,东风标致的508以及C5,丰田锐志,上海通用别克的君越车型都是全系标配ESP/ESC系统。在日韩系当中常见的凯美瑞,雅阁,天籁,索纳塔,起亚K5都是部分车型配备ESP/ESC系统。装配ESP可能没这么大影响,但这至少体现了其对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日系。让消费者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德系车侧重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车身钢板厚,抗变形性好。
忽视低端市场 错失中国车市黄金期
节油环保一直是日系车引以为豪的特点,但由于缺乏增压技术,为提高驾驶性能,日系车一般只能是增加排量,这与中国目前的以排量为依据汽车的政策导向相违背,这也使得日系车在低端市场份额流失,而低端市场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市场。日系车不再如从前受热捧,本田飞度在去年的每月销量徘徊在2000辆左右,丰田雅力士今年仍然看不到换代迹象。如果说本田还受制于车型少的话,丰田车型众多,但却迟迟不导入新车。广本、一汽丰田等合资企业除了例行的改款和换代车型外,在最近5年内几乎无全新产品导入。
强调对原始技术改良 日系车创新不足难获消费者好感
帕萨特旅行版
虽然常常有人诟病大众的技术过剩,但这些缺点却成为当今的优势,人们开始更加崇尚技术含量,认同德系品牌。当德系车不断尝试引入新的产品形态,比如旅行车、MINIVan、豪华旅行车等产品,同时把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变速箱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并进行艰难的本土化生产过程。此事,擅长对原始技术进行改良型创新的日本人开始找不到方向,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生产和销售,牺牲了部分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在品牌上却难获消费者的好感。
日系车从未对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产品
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捷达
丰田和本田从设计开始透彻的研究美国市场的偏好,本田汽车设计师扛着摄像机拍摄下所有目标客户群的生活模式设计出MPV奥德赛;此外每个新车型的研发,都有针对的主导市场,ACCORD针对美国市场,CITY针对泰国,FIT针对日本。日系车进入中国市场曾经有着先天的优势,东方人趋同的审美情趣,细致的内饰,宽大的车身,同时因为实用省油,和地理上的接近,比欧美产品更早被中国家庭所认知。但日系车从未根据中国多元化的需求,设计开发适应的产品。相比而言,美系的通用和德系的大众,他们已经在研发设计上做了很深入的对中国开放,甚至打造中国市场特有的车型,德系三大豪华车面对中国市场做了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