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宝马”,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摩托车(或汽车),不过也因此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
“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你说。”
“宝马车标的含义是什么?”
“螺旋桨啊,宝马以前是“玩”航空领域的。”
“那为什么宝马后来不造飞机了?”
“这个……”
这的确是个问题,宝马为什么不继续发展航空业了呢?
1916年,迫于一战凡尔赛条约的制裁压力,德国无法再进行飞机制造,而身为飞机制造商的宝马则开始转向工业发动机、农业机械等民用工业领域。同时,作为出行便利,价格便宜的摩托车,成为宝马重点发展的对象。1921年,宝马开发出了M2B15 flat-twin摩托车发动机,由设计师Max Friz从便携式的工业发动机设计而来。宝马将这种发动机提供给其他摩托车制造商,而Max Friz继续着研发汽车发动机的工作。
1922年,宝马与Bayerische Flugzeugwerke(以下简称BF)摩托车制造公司合并,一同生产BF的代表作太阳神摩托车和另一款名叫弗林克的小型二冲程摩托车。1923年,宝马第一辆框架式水平对置发动机摩托车诞生,并且宝马的发动机使用了湿式油底壳润滑系统,使得宝马的摩托车可靠性大幅度提升,这项技术直到今天仍在为宝马所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宝马由兴盛走向了衰败,战争期间大批量的生产摩托车为宝马积累了许多成熟的摩托车生产设计经验,然而战后,宝马的工厂被盟军炸毁,同时,战败条款中禁止宝马从事制造摩托车,许多宝马最好的工程师被遣送到美国和苏联。
1948年,宝马生产摩托车的禁令被解除,但此时被毁于一旦的宝马不得不从头开始,宝马的工程师连一张最基本的设计图纸都没有,他们不得以用尚存的战前摩托车进行拆解复制,最终,战后第一款宝马250CC的R24摩托车在德国西部诞生,1949年时,宝马已生产9200辆摩托车,到了1950年超过了17000辆。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战后德国被分为了东德和西德,宝马在战前拥有的爱森纳赫的摩托车厂由苏联控制的东德所拥有,而战后德国自行恢复生产的宝马摩托车厂位于西德,而两家都使用宝马的名称,为此东德的宝马工厂易名为EMW,标志也不再是蓝白图案。
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开始进入汽车工业时代,摩托车不再受到推崇,摩托车销售一落千丈。虽然宝马摩托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喜人,但还是不能阻挡宝马陷入财政困难,不得已出售了飞机发动机部门才得以生产下来。此时,宝马转变经营思路,开始把重心放在汽车生产上。
不过,摩托车是宝马进入陆地的起点,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摩托车的研发和生产得以保留,宝马还会定期推出新款摩托车。1970年,宝马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线,包含了500CC、600CC和750CC车型,发动机重新进行设计,性能强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出行习惯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摩托车之风也越发盛行,各大汽车厂商也通过收购老牌摩托车厂商用以完善自己的产品线。如今的宝马,旗下产品包括了SPORT系列、TOUR系列、ROADSTER系列、ADVENTURE系列和URBAN MOBILITY系列摩托车,从公路跑车到大排量巡航车应有尽有,虽然宝马主营业务为汽车,但其摩托车仍然不可小觑。宝马如同一位驰骋在巴伐利亚大地上的骑士,将德国机车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