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为如何实现合作绞尽脑汁、费心劳力等待了5年的戴姆勒与福田再也无法忍受继续等待的煎熬,哪怕第二天就是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
『戴姆勒将与福田成立合资公司』
8月7日,当正式签署各自持股50%卡车合资企业协议的两家企业领导人微笑着面对媒体此起彼伏的闪光灯,脑中闪过5年来命运多舛的合作历程时,心里定是万千感慨。对于此次签约,有些媒体早早打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标题,但事实上,由于拟建合资企业仍需政府部门审核,通过数项监管方面的核查批准之后才能拿到营业执照,因此这项仪式还只能算作一次“订婚”。
尽管如此,已经有媒体开始对这家尚未形成实体的合资公司产生良好的预期,认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公司(戴姆勒)和全球第二大商用车公司(北汽福田)的合作将诞生商用车领域的航母,并将改变商用车世界的格局。
事实上,类似关于改变格局的预言早几年也曾经出现,那时候,跨国卡车巨头们一个个怀着在华开疆拓土的野心,掀起了第一轮合资合作的热潮,但不久后,以沃尔沃与重汽合资为代表的第一轮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跨国卡车巨头们不仅没有改变格局,反而陷入了进口车每年甚至不足千辆的迷茫境地。
在中国商用车领域竞争更加激烈的2008年,仍然垂涎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商用车需求的卡车巨头们又开始掀起又一轮寻求合资的高潮,戴姆勒与福田无疑最早有了阶段性结果,而东风和沃尔沃及曼与潍柴的谈判则仍在进行中。
不论已经明确了合资意向的戴福,还是尚未敲定的东沃及曼潍合作,且先不说形势尚未完全定局,即便合资公司有朝一日正式挂牌,它们面临的是怎样的一个未来?
在此次福田和戴姆勒签署的合作意向书中,双方约定了一种如此的未来图式——这将是一个股比为50:50的中重卡合资公司,在这个公司里,由戴姆勒提供领先的发动机技术(将生产戴姆勒许可的排放和动力分别达到欧V和460马力的OM457重卡发动机),福田一直坚持的自主品牌也得以最终保留(生产福田欧曼中重卡产品),为了让这种合作看起来更有诚意,双方还约定这家公司也将是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运营、管理决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中心。
对这样一家公司我们可以从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以及品牌技术先来进行议论分析。首先,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中国中重型卡车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与此同时,该行业所面对的,是一批对价格异常敏感的中国卡车用户群体,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向不习惯为先进技术买单(国3路线之争再次证明了这一现状),显然,在合资公司生产的“新”欧曼由于在戴姆勒先进技术的包装下,势必将会在价格上有所提升,这将使得“新”欧曼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在市场取得太大突破,因此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扩大份额的戴姆勒怕是还要等上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