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召虎
现在欧美系厂商最怕什么?
中国市场2005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中,日系品牌丰田、本田、日产和马自达的乘用车占去了15%以上的份额,一汽丰田的产品比去年多卖了70%。此时,面对日系车咄咄逼人的进攻,似乎只有大众和通用能拆招。而在其他市场,特别是美国,即使是这两个巨头,也已经输于丰田和本田。
但这还不是欧美系诸强最担心的事情,在中国,日系企业开始从投入期进入盈利期,这才是最可怕的。
2004年全球汽车销售利润排行榜上,丰田以113亿美元雄踞榜首,而通用、福特、戴-克三家的利润加在一起也没有到120亿美元。
日本企业,以及后来居上的韩国企业在精益生产和控制初期投资方面明显强于欧美对手。形成对比的是,在全球厂商单车利润排行榜上,沃尔沃和宝马排在前面,而企业总体销售利润率却明显落后日系品牌。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即使欧美系厂商把制造成本降下来,它们的豪华高档车制造商在销售成本控制上也与日本企业存在差距。
欧美系厂商在中国市场如何破局?
日系车的优势体现在:精益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异、销售网络管理高效、产品线丰富,以及产品的低油耗特性。总体上看,它们都以新产品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市场,欧美系厂商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
欧美系厂商选择本土与中方伙伴联合开发,其优势在于进入的时间比较早,本土配套实力更强。销售网络管理方面,大众在华有四套体系(大众、奥迪、斯柯达和进口车)、通用有五套体系(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和进口的SAAB和OPEL),而丰田加上广汽丰田也只有三套,多达8款车型都放在一套体系里卖,这方面丰田目前的确在占便宜。但随着它产品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它仍然会陷入和大众、通用一样的问题:产品差异化过大而不得不增加销售体系。
因此,这方面欧美系厂商倒不太着急,上海大众今年以价格战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经销商。欧美系厂商在这方面有优势,因为它们的汽车已经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保有量,经销商靠维修量也能活。因此它能够不断吸引新的经销商,从而保证淘汰顺利进行。
另外,日系车特别是丰田有丰富的车型品种,子子孙孙一百多种,但其技术平台并不比欧美多。这方面的博弈至少欧美系厂商现在还不至于输掉。
比如通用的贴牌或大众的本土合作开发,都在强调德国-欧洲-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品牌顺序。而通用旗下的大宇、铃木和福特旗下的马自达,正可以用来以夷制夷。它们之所以能这样做,优势就在于资本运作的实力,可以买到更多品牌。通用现在拥有14个子品牌、福特有11个;而丰田只有7个品牌技术平台、本田只有6个。欧美系厂商子品牌少,但买来的平台多。
另外,欧美系厂商的中方伙伴一汽、上汽研发实力强,可以通过本土化互补,并提高新品上市速度。
低油耗是日系车核心产品竞争力的体现,如果追随着搞燃油经济性,欧美系厂商会付出降低安全系数和科技装备数量的代价,很可能得不偿失。于是,我们看到欧美系厂商使用了明显的躲避战术,大众强调柴油化、通用强调氢动力,一个是传统手段的翻新,一个是未来手段的预演,都避开日系最强的中间阶段——混合动力。
如果把混合动力变为欧美系的重心,很可能会被跑在前面的丰田带入资金泥潭,因为这是在用自己长处赚的钱,来补自己的短处,结果很可能是丢了西瓜,捡不到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