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说,对于中国汽车,“我工作20多年体会:我们很难采取‘引进’以外别的路”。事实真是这样么?中国汽车50年的确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而中国的航天事业倒是一日千里,中国是目前世界三大航天强国之一。人们也时常这样责备中国汽车,“卫星都能上天,怎么就造不好汽车?”董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正值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阶段性成就的时刻,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神六成功了。
这有什么启示?中国汽车该怎么做?
自主不“纯”,神六也有合作?中国汽车如何“引进”?
“神六”一飞冲天,举国欢腾无比:人们看到神六就特别长精神,因为一般来讲,中国载人航天同以前的“两弹一星”一样,都是我们真正自己的。但是,神六真的是国人百分之百的自主原创吗?正如“两弹一星”有前苏联专家留下的图纸为基础,开发“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大多有留学背景一样,以“神舟”系列飞船为代表的我国航天科技并非完全是闭门开发的,至少有宇航员曾经到过俄罗斯受训。据说,早在“神舟5号”之前,中俄的航天合作就已经展开。既然包含高、精、尖技术,其中还涉及国家机密的航天业都能合作,中国汽车对外开展合作就无可厚非了。但关键是如何合作,如何“引进”。
在航天上,有了合作自主就不“纯”了,不过这与汽车的合作引进是有根本不同的:航天与汽车,此合作非彼合作,此引进非彼引进,其区别就在主导权上。航天的合作是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合作,而汽车上的合作,则至少有50%的决定权被外方控制。外方会容忍中国发展出与它自身同样强大乃至超过它的汽车业吗?所以,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汽车在世界上不入流,但谁能小看中国的航天技术呢?尽管有美国的航天专家酸不溜秋地说,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只不过相当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独立自主的使用合作,引导合作,支配合作!引进真正能发展我们自主的东西!
中国汽车除了“引进”外别无出路?是,也不是!
中国与世界水平差了很多,如果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从头研发,一方面费时另一方面费力。比如在航天领域,由于封锁,很多技术无法引进,中国的航天科技R&D(研究与开发)投入相当于其总R&D投入的16.7%,美国的相应投资则仅为5.6%,明显更低。换句话说,中国在航天上“过度的”自主研发占用了太多本可以投入到其他民用科技研究的人力、物力,显然这并非我们所愿。而中国汽车无法得到国家类似于航天的投入,目前的水平也与国际先进相差太远,在这种意义上讲,讲“引进”几乎是事半功倍的唯一选择;不过不是别无出路,哪些该引进,哪些该自主研发,是很费脑筋的。
这里还有些东西很值得深思:我国许多技术和产业,一旦能够与国外合作后,或者是别人愿意卖给我们后(哪怕是即将被淘汰的),我们就失去“主权”、或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夭折的“运十”,理由居然是不经济!欧盟要是考虑不经济,现在就没有空中客车抢去波音的市场了。而被别人封锁只有自主去做的,我们却往往都搞得一点不差。比如两弹一星、巨型计算机等。这样看来,中国汽车的最终出路还是在自主研发。
为什么中国要自主研制生产航天表而不像美俄一样采用瑞士产的?关键就是此举能刺激我国表业的发展,让中国表站到行业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搞汽车,主要差在动力系统和汽车电子上,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引进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子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其中的关键是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把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并要在这些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我们的研发就必须首先站在世界的最高点才有成效,否则要么没有经费支持,要么别人会说你侵犯他的知识产权。在这一点上,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都各自摸索出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引进之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致力于在“引进”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能打造“百年老店”!
不要反对合作和引进,但不是依赖,再次老调重弹:我们一定要放出脑髓主动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