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半小时》栏目播放了《C-NCAP真相》的新闻调查,揭露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这个成立仅两年的汽车被动安全性能评价机构的碰撞结果已经沦为某些车企高价“收买”的一张“证明”,丧失了公正性,公众舆论哗然。
调查揭露,一些在碰撞试验中,乘坐者的头部、胸部等重要部位会发生严重损伤的车型,居然也能得到三星或者四星的碰撞结果。而这些结果,汽车厂家只需花费数万元就能购买,俨然变成了赢利机构。而相对于重视汽车安全的国家,这种新车评价机构则属政府拨款的非赢利机构。
其实,从汽车诞生的那一天起,汽车安全就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发展到如今,已不是一个纯技术与机械的名词,而是一种文化。比如,作为时下流行的碰撞测试的鼻祖,NCAP首先发源于美国,也就是现在的NHTSA,之后才传入了欧洲和日本。在我国,对于汽车安全尚无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在美国、欧洲等国家,早已建立了结构完备的法律体系。如今的美国汽车已经不再仅仅关注NCAP提倡的碰撞安全,从碰撞安全的“硬功”到注重“主动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等全面安全的“太极”,其安全理念的升级再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么,原本在国外的一项权威测试,为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就一切变味了呢?当前,我国的汽车消费正处高增长期,这样一个汽车消费大国,也应提高汽车安全的意识。通常在消费者购车时,会听到销售人员关于“我们的车型在国内碰出了几颗星”之类的言语,对不专业的购车者而言,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当真相被彻底揭穿之后,我们的消费者要相信谁?又是谁在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去牟利?
回顾汽车安全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一种责任感。1934年,通用汽车进行世界上首次汽车撞击试验;1950年,克莱斯勒研发出四轮碟式刹车系统,大大提高了刹车性能,克莱斯勒也由此成为四轮刹车的鼻祖;1958年,世界上第一条三点式安全带诞生在福特集团沃尔沃的汽车工厂里。1967年,美国正式通过凡驾车、乘车必须扎安全带的立法,此后三点式安全带才被广泛接受……
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汽车安全在欧美等国,才能衍生为一种文化,才能有完善的立法。而在我国,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刹车”,危及的不仅是消费者的生命,更阻碍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