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世界杯期间带着丁磊,为极氪009造势宣传,可见极氪在他心中的地位。
作者|王新
编辑|悟能
1、拆分上市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2月11日,三名消息人士透露,吉利旗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Zeekr)已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旨在筹集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的资金。
两名消息人士称,极氪寻求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7.5亿元)的估值,这将是一年半多以来中国公司首次在美上市。相比之下,该公司去年的首次外部融资估值约为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7.7亿元)。
极氪汽车计划明年在欧洲营销旗下的001——首款车型,它加入了越来越多希望出海的中国车企队伍。
两名消息人士和一名直接了解此事的消息人士称,极氪上周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交了文件,计划最早于2023年第二季度在纽约上市。
其中两名消息人士称,极氪还考虑赴港上市,但选择纽约是希望获得更高的估值。
吉利旗下极氪负责公共关系的人士拒绝置评。
不过,吉利汽车12月13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极氪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IPO的注册声明草拟本。
公告称,建议分拆将使投资者更好地评估本集团,并专注于保留业务,同时在需要时为极氪提供持续直接及独立进入股权及债务资本市场的机会。因此,建议分拆符合股东的整体利益。
公告还称,鉴于对极氪业务及营运的评估,建议分拆将提升极氪的价值,使极氪独立发展,并充分释放其潜力,从而使股东受益。
极氪目前的估值接近600亿。市场人士分析,极氪目前上市时机并不算太好,估值会在700到1000亿元之间。
但是,极氪上市可能会为更多的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开辟道路。
今年,只有5家中国公司完成了在美上市,共筹资1.6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1月份上市的亚朵酒店,融资52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这与去年中国公司在美上市融资1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2.8亿元)相去甚远。
2、早有此意
极氪拆分上市,吉利早有此意。
极氪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注册资本50亿元,法定代表人安聪慧,而董事长正是李书福。
去年8月,极氪就拿到了融资,投资者有英特尔、鸿商集团、博裕资本、哔哩哔哩、宁德时代等企业,融资规模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874亿元)。
极氪成立时,就宣布为独立企业,采用全新的品牌和创新的用户组织和商业模式,不排除独立融资的可能性。
去年6月,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因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调整,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定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公司称,待有关条件成熟后,吉利汽车将积极推进人民币股份发行上市工作。
就在吉利汽车这份公告中,极氪可以尝试外部融资也被明确。公告称,极氪智能科技董事会已决议为极氪可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
同日,极氪智能科技全球总部落户宁波。
吉利今年10月表示,将剥离旗下的极氪品牌,但当时没有确定上市地点或可能的发行价。
总而言之,吉利早有将极氪拆分上市的计划。
3、凭何上市
成立近一年、只发布了两款车,极氪凭什么上市?
事实上,极氪在吉利的战略地位不一般。
李书福亲自挂帅,寄托了吉利汽车的智能电动车转型的希望。而且,极氪在吉利集团中表现不俗。
极氪为了迎合中国对高端电动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去年推出了首款车极氪001,此后又推出了第二款车型MPV极氪009。
乘联会数据显示,极氪2022年前9个月售出了60600多辆汽车,而同期特斯拉在中国的 Model Y销量约为285900辆。001车型在华起售价29.9万元,略高于近期降价的特斯拉Model Y的28.8万元。
销量稳定,背后有极氪的战略思考和长久准备。
极氪CEO安聪慧受访时曾详细阐述过极氪的战略思考。
他认为,极氪产品坚持豪华定位,同时体现智能和性能,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背靠吉利控股35年的积淀,这些全面赋能后,“这是极氪变革的勇气和底气”。
目前,智能电动车车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汽车制造者,还有一类新晋的造车企业。前者一定要转型,无论BBA,还是通用福特。第二类是起步直接进入智能电动车,所谓造车新势力。
传统车企转型智能电动赛道,拥有供应链、质量管控等方面基础性优势。但是,安聪慧指出,大象转身确实比较难,或者说历史包袱太多,影响比较大。
而造车新势力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用户关系等方面拥有优势,此前频频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但是,这一类车企,在造车基础上偏弱。
“极氪为什么不能够把两种优势结合?”安聪慧透露,吉利内部思考了好多年这个问题。也正是回答这个问题,才有了极氪。
极氪并不年轻。
极氪站在吉利整个产业链上优势的肩上,又做了至少8年的准备。
安聪慧透露,极氪在三电方面,八年前就开始了研发储备。另外,吉利集团投入200亿元,用时4年开发出浩瀚架构,集团内外多个品牌使用。这也是极氪并不年轻的原因。
在安聪慧的眼中,极氪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极氪做直营,强调用户极致体验,在商超卖车,强化职能研发投入。极氪计划在2024年推出智能出行机器人,这在传统车企的计划清单上很难看到。
另一方面,极氪未来强化的产品竞争力,最后来自成本竞争。而浩瀚架构的使用越广泛,成本也就越低。
最后,极氪出生之前,就准备与母体分离。据安聪慧介绍,从2020年下半年,极氪就启动和吉利汽车分离。分离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独立运营,最大化减少母体公司的消极影响。
极氪当下最大的显性问题是:亏损。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极氪净亏损10.1亿元。今年上半年,极氪净亏损为7.59亿元。自品牌成立至今,极氪累计净亏损近18亿元。
极氪的毛利率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安聪慧此前透露,今年上半年极氪的整车毛利率约为5%,这与极氪要“直接对抗”的特斯拉,还有很大差距。
至于极氪001车型,车机系统此前遭到用户多次投诉,好在极氪最后全部免费换装高通8155芯片,不满才得以平息。
安聪慧也回答过赚钱的问题。
“极氪是个新生的品牌,我觉得现在赚不赚钱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首先还是我们的用户是否满意。”安聪慧说,产品有竞争力,用户满意,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赚钱是迟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