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破冰
上述人士称,多年来,举证难、鉴定难、实施难是“汽车三包”出台难的理由。但从长远角度讲,“三包”规定的出台,将增强汽车厂家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意识,推动中国汽车消费真正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也正因此,据悉,质检总局在即将出台的“汽车三包”法案中,已相对详细且周全地解决了绝大部分有争议的质量问题。如法案规定,如果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可要求销售商更换同品牌同型号整车等。
只是由于各方利益博弈,7年前,“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曾受阻于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责任推脱。7年后,同样的问题也仍然存在。
“比如消费者要是退车,那么这部分的费用由谁承担?按照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规定,经销商就成了‘汽车三包’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安排并不合理。”中国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说。而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也表示,“中国目前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汽车鉴定机构,一些有资质的机构基本属于厂家。因此,过去基本都是由汽车厂商来操作汽车鉴定,导致退换货很难真正实现。”
据贾新光介绍,目前来看,由于部分细节问题仍存在多方利益博弈,“三包”法案的实施肯定会困难重重,“但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日益饱和和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很多企业均已意识到了售后服务领域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三包’的尽快到来。”
“‘汽车三包’是大势所趋,我们会积极关注和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进展。”现代汽车中国整车销售本部本部长金善发的表态或许可以看做整车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