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热闹的汽车新闻,就是北汽控股曲线海外收购萨博一事触礁。由于科尼赛尔集团正式退出萨博收购案,原本想参股科尼赛尔介入萨博的北汽控股,变得相当被动。放在北汽控股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条,接过科尼赛尔的棒子,以我为主收购萨博;或者等待新买家出现,继续以参股的方式或者控股的方式参与收购。第二条,放弃海外收购萨博。
从短期来看,北汽控股海外并购再次碰壁了。至于长期,北汽控股咋做,要根据北汽控股的财务情况、主管部门的态度、及被收购方、出售方的意见了。
弱弱联手就是错
北汽为何屡屡梦“断”海外并购路?这一方面需要从北汽控股的自身实力上找原因,另一方面也要看看那个海外合作伙伴——科尼赛尔集团的底。
先从科尼赛尔集团说起。外界质疑科尼赛尔集团退出交易,是因为融资碰到难题。科尼赛尔集团对此也予以承认,“和瑞典政府就财务支持谈判了数月,仍迟迟未能达成协议。收购久拖不决,已带来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我们成功实施新的萨博汽车商业计划,”
为什么瑞典政府的财务支持问题击退了科尼赛尔呢?且来看看此前签定的收购协议。
今年6月,通用汽车和科尼赛尔集团达成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瑞典政府将出面、提供价值280亿瑞典克朗(大约32.3亿美元)的贷款和贷款担保,欧洲投资银行预计将为萨博公司提供6亿美元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见,瑞典政府这30余亿美元的贷款及贷款担保决定一切,决定科尼赛尔集团能否收购成功。照此看来,科尼赛尔集团也是大玩家。或者至少希望以少量自有资金来个杠杆交易。少量自有资金撬动了另外两类资金——诱惑瑞典政府得来的资金、诱惑其它投资者得来的资金。用别的人钱玩自己的游戏。
如今,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一方面,瑞典政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玩下去;另一方面,北汽控股也不会提供资金。按照北汽控股高层此前的说法,北汽控股不出现金,仅用资产作价持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汽控股也在玩,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来和科尼赛尔集团玩。对了,北汽控股就赚了;错了,北汽控股损失的也不是现金,但可能会得到一些知识产权、技术。)
既然揭了科尼赛尔集团的底,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北汽控股的底。
对于北汽控股信誓旦旦的海外并购行为,我一直捏把汗。这样一家在中国无论资金实力,还是管理及技术实力均不强的中国汽车集团,有多大的把握能吸收、消化海外汽车资产呢?圈里人都知道,萨博就是一个特别能吞金的企业,而且面对一个小众的市场。想实现扭亏,确实难度很大。
即使科尼赛尔的底牌未揭开前,北汽控股以参股方式的海外并购,显得更像是一场政治秀,而不是合理逻辑下的企业运作方式。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汽控股 科尼赛尔集团,就是一个弱者 弱者的联盟。两个加总,也变不成一个强者。
按照我的想法,科尼赛尔集团放手,对北汽控股是件好事。与其做这类冒险的豪赌,不如好好学习丰田、本田,慢步、持续稳健地长跑。我很怀疑,如果北汽控股真的一掷千金、以自己名义收购萨博,就会变成下一个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悲剧——宛如当年的南汽收购MG资产一样。
当然,南汽此举还是政治谋略——因为基于荣威、名爵同属英国MG血脉,上汽会来救局,不会来“同根生、煎太急”的闹剧。但北汽控股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上海通用已经不再花太多力气在萨博上,上汽集团也不会被萨博“绑架”。
不过,只有上天知道北汽控股将出什么招。北汽控股对外表态相当模糊和官腔,“鉴于科尼赛尔的退出,我们将谨慎地对该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并做出适当的安排。”在让人认为北汽控股可能放弃收购萨博时,北汽控股又加了一句强调,“走国际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直是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
唉,算了。休理北汽控股咋做。只要这些钱不需要北汽控股自己掏,只要这些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银行、相关主管部门获得,那么豪赌无法避免。即使不是这一次,也将会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