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山东青岛考察时表示,国家正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扩大内需,二是调整和振兴产业。其中钢铁和汽车的发展规划已经论证完毕并制定出来。这意味着关于拉动汽车消费、刺激汽车市场需求的鼓励“救援”行动和改革举措基本完成,下一步着力推进的工作重点是汽车行业内部的规划调整,即重组改革。
针对汽车行业,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和鼓励性政策,比如成品油价格调
整,燃油税费改革,根据各方建议,今后可能会在消费信贷、购置税等方面做更大的利于消费的变革。问题是,这些措施的推行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汽车市场持续下跌的幅度越来越大。怎么认识这种背反现象?综合专家们的意见,笔者觉得,首先是任何政策从制定到推出实施直至见效,都有一个累积缓进的过程,国家一下子推出这么多重大调整措施,市场还不适应,消费者需要观察,汽车厂商要寻求配合;其次是我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调整期,正在进行减速和软着陆,我们当前实施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调整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修正,不能太积极,太主动,更不能太频繁,否则会影响人们稳定的理性预期,助长短期行为,国内汽车市场也是如此,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我们要认清形势,了解发展规律。
汽车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股市、房地产业等一样举足轻重,而且因为它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更加能够反映当前深刻的经济形势,能够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只是由于上述原因,车市不能一下子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很容易遭受牵连的行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偏安一隅。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奢望快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家和政府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特别重视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借机进行各项改革,此时国家的政策应该是“保增长,促调整,推改革”。比如在汽车行业,要不是因为金融危机,燃油税也不会出台。危机下汽车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调整并不仅仅为了当前的增长,而是有着长远的考虑。去年11月份的汽车销量不好,这不怨当前的政策没有效力,而是市场确实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这个时候我们要认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的某个时候。
未来有多远,将来是哪个时候?
笔者想,这应该取决于国内外的整体经济形势变化。根据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测,国内经济有望在年中有所转折,转抑为扬,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预计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八个百分点。根据笔者的估计,汽车市场也将在年中出现明显的起色,之前国家推出的一些政策措施才会发挥应有的效用。因而国家重在对整个行业进行调整改革,尤其是过去未能实现的兼并重组工作将重新拉开,以消除不利因素,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既是中国汽车崛起的一个机会,也是保障国内车市快速增长的前提。当前我们不能对车市的前景感到失望,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坚持阶段,如果能在最困难的时期挺过去,国内汽车一定能够迎来新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