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路
大集团的前生今世
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成功地摆脱了枷锁,在国际汽车工业之林中异军突起,正是大型国有车企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汽车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一汽”,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
“一汽”前身是第一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1956年建成并投产后,“一汽”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汽”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东风汽车
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也称“二汽”。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它生产“东风牌”卡车、“富康牌”轿车以及后来的“爱丽舍”轿车等等。“二汽”原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管理,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名“东风”。
建设“东风”的想法,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但正式开始建设,已到1969年,其间经历了前后17年、“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
1978年,国家计划“东风”生产汽车2000辆,政策亏损3200万元,是一机部和湖北省所属的当时最大的亏损企业。鉴于军用车任务不足,公司决定集中力量,开发民用的5吨载重车,批量投产,甩掉亏损帽子。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东风品牌早已家喻户晓。
上海汽车
五十多年前的仿制,让上汽拥有了自己的轿车产品。然而,缺乏制造与设计环节的信息却造成了上汽难以摆脱的技术脱节。依靠仿制生产的“上海”牌轿车三十多年来无法实现技术升级和换代,最终走向停产也是历史的选择。
1983年,上汽引进大众桑塔纳轿车,随之而来的生产设备、工艺和现在看来并不先进的桑塔纳,也让上海大众足足消化了十多年之久。
从最初的仿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合资,再到2007年整合罗孚资源后自主品牌的推出,上汽可谓是尝试过多种方式开发和制造车型,国际合作与技术收购,让上汽在车型研发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知识产权。
北京汽车
北汽的历史看起来像是一部让人五味杂陈的史籍。既有早期建厂时万众瞩目的风光,也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身为体制外“候补队员”的落寞,同时还暗藏着进入新千年后的隐忍崛起。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公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北汽此时并没有轿车产品。对比“老三样”,北汽最为倚重的北京吉普也逐渐被市场抛弃,到1998年,北京吉普亏损近4亿元。
2002年,时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徐和谊“空降”北汽,负责筹建北京现代。随后,北京现代实现的高速增长,让北汽终于找到了生产轿车的感觉,这也奠定了徐和谊在北汽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