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大典组委会获悉,大典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已进入第二阶段后半期。此前,由百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已经组建完成,众多汽车行业企业纷纷积极申报本企业的创新产品。目前,除了继续发动并接收业内企业申报材料之外,组委会正逐步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为下一步进入评审阶段做准备。
为了了解目前申报的具体情况,记者从组委会获得了一份完整的统计材料。材料显示,截至6月9日下午2时,共有88家企业和3个个人向大典组委会申报了214个各类创新产品,其中,乘用车76个、商用车66个、零部件67个、摩托车1个,另外,生产技术和销售信息管理技术共4个。企业申报最多的创新类型是集成创新,共89个;申报原始创新类型的也很多,达到80个;而申报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只有45个。
通过分析这些材料,记者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特点。
第一个现象是整车产品申报的多,零部件产品少,且整车企业参与多,零部件企业少。有业内专家曾经告诉过记者,当今的汽车产品创新,大部分都集中在零部件产品或技术上,很多整车企业也都参与到零部件技术的开发中去了。而通过申报材料记者发现,88家参与活动的企业中,整车企业58家,但只有8家申报了18个零部件产品,而30家零部件企业则申报了52个产品。可见,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的主力依然是零部件企业。
第二个现象是整车产品多被申报集成创新,零部件产品则主要被申报为原始创新,原本被认为数量可能会很大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并不突出。申报材料显示,乘用车产品中,被申报集成创新的多达40个,占乘用车总数的52.63%。商用车产品中,申报集成创新的共有26个,占其总数的39.39%,原始创新也不少,达21个,占其总数的31.82%。零部件产品中,原始创新最多,有37个,占其总数的52.85%,集成创新则占31.42%。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到,集成创新无论在哪种产品类别中都有很大数量。从这个角度看,汽车行业在利用国内外各类资源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关于零部件企业的原始创新,一些专家也曾说过,中国原始创新最有可能取得突出成就的就在零部件行业里。现在看来,所言不差。
第三个现象是零部件产品中,与发动机相关的产品最多,而其他零部件产品则相对较少。共有23个与发动机相关的产品被申报,这占全部零部件产品的32.86%。其次是与变速箱相关的产品,共有12个,占17.14%。其他产品则比较分散。这一方面体现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产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其他零部件产品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从这些申报资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期以来,汽车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无论规模大小,只要坚持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创新大典所要做的,正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中国汽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