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驾车上路,就变成了“冲动的魔鬼”,脏话不断;下车后,又恢复成彬彬有礼的“好好先生”。有这两种极端表现的驾驶人,或许已经成为驾车族中的一个分支:“路怒族”。因为驾车时遭遇不快,“路怒族”轻则骂人,重则跟人“顶牛”,甚至有挥拳相向的倾向。对此,交警提醒广大驾驶人,“路怒族”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别让情绪左右自己的方向盘。
1 现象观察:“好好先生”一路爆粗口
“开车时,每当看到路面上的交通违法行为,我都忍不住破口大骂!”被身边朋友喻为“好好先生”的田先生如是说。
田先生说,自从两年前买了小车之后,他的好脾气已经在骂声中逐渐消弭。每当自己驾车上路,看到前方突然窜出一辆电动车,或者在正常排队等候绿灯时,被其他车辆插队,他都会骂上两句,否则心里就憋得慌。尤其是遇到他赶时间时,更是一路骂声不绝。“也许,我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才行。”对于自己越来越失控的情绪,田先生有点无奈。
“不骂几句心不爽”,这是不少有车一族的“路怒症状”之一。据南宁市交警支队事故科一名资深民警介绍,随着驾车族日益壮大,因为开车而诱发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体现在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诸如碰刮的小事故,就是因为驾驶人遭遇其他交通违法者或“插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一时情绪失控互不相让地 “顶牛”导致的。
2 探寻原因:是谁造就了“路怒族”
说起“肝火旺盛”的原因,大部分“路怒族”都归咎到路面上屡见不鲜的交通违法行为上,尤其是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还侵犯了自己正常行驶的合法权益。
私家车车主赵先生称,在每天的上下班途中,虽然因为车流量大导致道路较堵,但如果大家都循规蹈矩,即使行驶得缓慢些,这个都能理解。可是总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排队,随意变更车道插队到前面,这就不能容忍了。在路窄且车流量大的路段,经常看到一些车主随意将车子停在路边,给道路添堵等行为。
除了“插队”、乱停放等致怒因素,的哥黄师傅还罗列了部分“找骂”的交通违法行为,如泥头车撒泥、货车长时间占据超车道、逆行、行人横穿马路等。黄师傅称,看到这类现象,如果不发泄一下,心情很难轻松。
据介绍,造就“路怒族”的,除了外来因素干扰,驾驶人心理调节不当也是一个原因。在医学上,开车时易怒的反常举动被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在连续长时间驾驶后,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途中一旦遇到不快的情况,被压抑的情绪极易爆发,这与行为人的个人素质无关。
3 交警建议: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据了解,“路怒族”属于一种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改善。患有“路怒症”的人,多源于工作压力过大,身心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缺乏容忍,容易焦虑,在开车时遇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产生比平时更为激烈的发泄形式。
对于增长趋势明显的 “路怒族”,交警部门除了建议驾驶员冷静驾驶之外,还给出如下提醒:
“路怒族”偶尔在自己车内骂两句也是一种放松,但如果过度了,反而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利;同时,司机朋友们平日里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开车时即使遭遇不快,也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情绪控制了自己手中的方向盘;尽量合理安排时间,把路上的时间准备得宽裕一点;堵车时多听听音乐放松心情,或者换位思考,看到别人变更车道插队,可以理解成他是要急着上班,而不是恶意挑衅;此外,尽量避开容易引发“路怒症”的特定时间和地点;人车拥挤的集市、施工地段、学校门口以及上下班高峰,这些特定的地点、时间行人和车辆较多,车行速度较慢,应尽量避免;更不要酒后驾车,以免愤怒情绪被酒精点燃。
路怒症,交通堵塞的因与果
城市问题让城市人患的病不仅在身上,心中的创伤同样不小。
老谢在报社大小算个领导,买了车却让他每天起得更早,日日掐指计算同事上班的时间,抢早出门、拼命开车,目的就是“抢免费车位”,即使不开车的时候,神经依然高度紧张。偶尔玩着开心网上“抢车位”的游戏,不免自我调侃:“每天上网抢车位,上班办公楼抢车位,回家还得抢车位。”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现实版的车位之争随处上演。最近在成都,不少新社区和在售的高端物业楼盘相继出现了业主争购车位的现状,有业主甚至为此四处找人托关系。当这种城市现象引发城市人的行动时,焦虑、紧张、冲突就难免出现。
事实上,“抢车位”波及人群尚属少数,堵车才是让更多的人受到心理伤害。
据《中国城市畅行指数2006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北京、广州等25个城市进行的交通通畅度调查中,中国城市畅行指数仅为54.1分,未达及格线。《报告》同时发现,面对堵车,不少人“忍无可忍”,51.06%的受访者“情绪受到影响”;而产生情绪中,“焦灼感”最多,其他依次为恼怒、对城市的厌恶、紧张。其实,“堵车族”的这种心态,在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中已经有了统一的专有名词——“路怒症”。“路怒”的人会在路况不好、他人违章时,一反常态地破口大骂、情绪暴躁、甚至出现打人的冲动。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是素质问题,其实与生物学有关。” 广州康乐园心理咨询副主任医师詹春云说,医学定义上,“路怒症”等脾气猛烈发作都被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詹春云解释了“路怒”产生的过程:“例如有车突然开到自己车子之前,本能控制下肯定会踩刹车以避免撞车,这时精神高度紧张。而当及时规避风险后,精神一放松,此前一刹那的紧张情绪肯定要寻找新的发泄口,于是就破口大骂。”
就在最近,广州发生多宗公交车交通事故。经调查,大多数由于公交车司机心理压力较大,开车时情绪浮躁。而另一项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司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9.8%。其中,长途汽车司机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80%,私家车主则为44.4%。
就这样,开车的人和坐车的人都在抱怨,远不如搭乘“永不塞车”的地铁。不过,忙于亚组委工作的栾丽宏却笑称:“这叫饱汉不知饿汉饥。”在她看来,每天在天河体育中心坐地铁,“挤”已经不能用来形容交通的状态,更确切的应该是“贴”。
“在拥挤状态中,人们相互接触、干扰,肌肉会异常紧张,极易引起精神疲劳,导致内脏功能失调,使人头昏眼花、食欲减退、肌肉发僵、关节不适、心率加快等。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相当一部分人会感到愤怒和无助。”在专家看来,正因如此,有了“城市拥挤综合征”的说法。
耐人回味的是,无论对车位的紧张、塞车的路怒还是拥挤下的焦虑,这些由城市矛盾投射到城市人身上的问题,也都同时加速着人们对公共设施的争夺、交通事故的发生、社会交往的摩擦,城市病和城市人的病,就这样循环往复。
"有车族"为何成为"路怒族" 为发泄怒气以暴制暴
随着中国私家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早已不是神秘的事。很多人受惠于它的方便之处,但也有更多人为它带来的问题感到头疼,有些“有车族”甚至成为“路怒族”。
堵,一个字让人崩溃
孟庆华是北京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发现最近几年自己的车在路上根本就“跑”不起来“再不能像十几年前那样了,现在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零零散散的堵车、慢行、等候加起来就有三四个小时。上下班那段时间最痛苦,走走停停特别着急。”
由于堵车成了每天出行的“必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市民从起始点到目的地的距离。当人们计算路程时间时,除距离外往往还需要加上堵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