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美金融危机向全球波及,对汽车业的影响尤其加剧。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国际汽车巨头原本就在惨淡经营,如今则更是雪上加霜,出卖旗下部分品牌、裁员、减产都在进行中。
当然中国车市也不会幸免。其目前主要表现就是降价,来自互联网的消息:新凯越上市后不到一周即降价5000元,09款福克斯上市后立即降价8000元,09款凯美瑞上市即降5000元,伊兰特改款车型悦动上市不久也降价8000元。从车市整体来看,这些改款车型上市不久就开始降价,经销商的价格压力可见一斑。改款新车上市就降价,那么老款车型的降价幅度和频率就更大,蒙迪欧-致胜官方降价2万元后,经销商还同时不得不通过更大幅度的降价来提升销量,连奇瑞QQ这样的低价车型也在降价。总之,车市是一片降价声音。
了解车市的人都知道,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从4月份开始下滑,经销商和汽车厂家为了完成今年销售目标,唯一并最直接办法就是降价,可是降价并没有拉动销量,降价还在导致越来越多的购车者持币观望,而这种观望的态度何时转化为车市销量的提升,则是任何一个降价品牌车商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课题。
在消费者看来,最近几年的车市都被厂家的吆喝声所包围,厂家月月降、经销商周周降。那些“坚决不降价”的官方保证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人再相信厂家的承诺,汽车也变成市场上最不保值的消费品。那么面对“一降再降”的诱惑,消费者领情吗?
更多消费者认为“新车定价虚高”和“厂商利润空间太高”是汽车降价的原因所在。普通消费者一般不了解汽车的成本结构,面对厂商一味的降价行为,消费者自然会产生对其价位和利润空间的怀疑,特别是已经购买了汽车,没有或没有充分享受到汽车降价利益的群体,更容易产生此种疑问。
另外,现在的消费者经历了太多降价的洗礼,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幼稚了,这也是商家大大头疼的地方。“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硬道理已经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汽车的质量、性能、实用性能等诸多因素,更不会因商家的降价手段而左右摇摆。
显然降价目前对于车企、经销商和消费者而言,正在扮演着尴尬的角色。车企、经销商早已养成了对降价的过分依赖:只要降价,不管降多少钱,消费者都会买账;不降价,不管对产品的品质有多自信,服务质量有多高,也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消费者则对于降价的过分期待,5年来,国产车价调整周期已由最初的8个月缩短为3个月,如今如果消费者听不到降价的消息,都会觉得蹊跷。
中国汽车消费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降价就是坏东西吗?肯定不是。中国车市的高速发展,汽车在中国家庭的逐渐普及,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近20年来汽车价格水平的绝对下降,也正是这种价格不断的下降直接推动了国内车市的繁荣。而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是用于日常使用,因此追求高性价比是购车者的天性。在这个前提下,消费者当然会期望车市的价格往下降,然后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心理能承受的价位出手购车。
对于车企而言,还是那句话“追求利益是天性”,但讲究诚信是根本。事实上,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价格体系早已成熟,有一个和其他行业趋同的利润水准。但在中国市场,汽车价格掺杂了太多的东西,因此水分也最大。降降价格、挤挤水分有好处。对于消费者来说,一辆车的价格真正“水分”有多少,其实答案恰恰在自己的心里,认为值,就没有水分,认为不值,就是有水分,至于多少,那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和接受的程度。不要管人家的价格水分有多大,要先问问自己这个车子值不值。值,咱就买;不值,喝杯饮料,拍拍屁股就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