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调控在即
当市场需求与长远发展形成矛盾的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自是必不可少。2012年,国务院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将降至6.9L/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将降至5.9L/百公里以下。
然而,这一期许的实现在现在看来还并不现实。
2013年,国内111家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为7.33L/百公里。其中,85家国产乘用车生产企业中,有58家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达到《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规定的2013年油耗目标值要求(6.9L/百公里),有27家没有达到要求,国产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为7.23L/百公里;而在26家进口品牌生产企业中,也仅有13家企业达到要求,进口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达到9.06L/百公里。
对比2012年7.4L/百公里和2011年7.5L/百公里的数字,2013年的乘用车油耗平均值的确有所下降,但是降幅却不容乐观。
在此形势之下,10月16日,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对国产燃料消耗量高于6.9L/百公里的车型进行通报、停产、限产,对进口车辆在海关通关审核、进口检验、生产一致性核查等方面加强监管等五项处罚措施。
这一《通知》的发布,肩负着“速效救心丸”的使命,虽然具体实施过程刚刚开始落实,而且相关细则还没有对外公布,但至少打响了节油战役的第一枪。至此,不达标的40家海内外车企,就要“且行且珍惜”。
加速研判市场
毫无疑问,市场的推动力是巨大的,而为了让自身既要符合国家要求,又要满足市场需求,汽车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巨大。
除了Tesla等制造纯电动车型的车企之外,更多汽车生产企业正在把市场接受度更高的混合动力SUV作为新晋产品推向市场,如宝马X6、保时捷CayenneSE-Hybird、大众途锐、凯迪拉克凯雷德与RX450h、奥迪Q5和沃尔沃即将推出的S60L与XC90等,都有混合动力版车型。
宝马(中国)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从2002年初至今,宝马的节能减排规划已经进行到了中期阶段(2009~2020年),除了现有的在传统内燃机、空气动力学、能量流管理以及轻量化等层面的努力之外,宝马也正在向清洁能源方面(诸如氢动力)发力。
当然,除了以混动破局之外,另外一些企业则纷纷推出车身较小,排量和油耗较低的SUV车型,如奔驰GLA、Jeep自由侠,以及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林肯MKC等。
对于近期铩羽而归的林肯来说,虽然MKC作为先遣兵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但其与福特的“绿色动力”一脉相承。林肯传播与公共事务经理王旖旎在采访中介绍,其使用的EcoBoost发动机,做到了在保证动力输出的同时优化了燃油经济性达20%(现为8.8~9.2L/百公里),并降低了15%的二氧化碳排放。
实上,无论出于市场考虑,还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大多数主流车企对于减少燃油和排放目标已有一定规划,部分车企也已成立了相应独立的系统和部门,以通过市场的反馈逐渐构建节能减排系统。但对于大多数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而言,为确保新技术的可靠性,节能技术的研发过程谨慎而缓慢,因此要加快速度跟上宏观调控要求,仍然存在难度。
对此,汽车营销专家、互联网时代汽车企业转型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萧立晔认为:“政策能否落地的问题本来就是老生常谈,政府在限制产品方面可能还需要做一定的深入讨论,更应该在企业和市场中做深入的调研,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的确是必须之举,但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能逞一时之快。今年的车市形势本来就不容乐观,正是需要‘养’的时候,政府还是不‘掐’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