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关系
一位参加了修改《办法》建议“座谈会”的经销商负责人称,经销商意见最大的,还是《办法》赋予生产厂商过大的权力,“我们希望改变的,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怎么卖车是经销商自己的事,而现在无论是4S店的设施、装修还是商务政策,全部由厂商说了算,经销商只能被动接受。”
上述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利益受损的是经销商,但从长远来看,作为销售终端的经销商如果怨声载道,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生产厂商。
张志勇认为,受《办法》的影响,汽车经销商的手脚被牢牢束缚在汽车生产企业身上,能够自己发挥的空间太小。比如,经销商的配件的进货渠道必须依赖于汽车整车企业,经销商的价格必须依赖于汽车生产企业制定的指导价,经销商的店铺装修必须依照汽车生产企业来做,等等。
“最重要的是,经销商的一年的收入多少要完全看汽车生产企业的脸色行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经销商无法制订自己的营销策略。价格不能改,产品不能动,网点统一规格,传播必须依靠厂家的策略。”张志勇说。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盘活经销商的市场积极性,必须给予经销商更大的活动空间,其前提是改变相关的汽车生产企业与汽车经销商之间的政策束缚与规定。
事实上,《办法》中赋予厂商的绝对权力,在现实中正不断迎接挑战。
上半年,广汽本田、长安福特、长城等品牌都出现了经销商退网事件。频繁出现的经销商“反水”,是厂商、经销商根本利益在市场低迷时期发生冲突与较量的缩影。
“这是经销商们被逼无奈决定鱼死网破的表现。”一位经销商负责人称,经销商的话语权只能通过这种决裂的方式,才有可能逐步增加。
此外,在各路厂商渠道下沉的过程当中,也留意到三、四线城市市场潜力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纷纷开始与授权经销商尝试2S、3S和城市展厅等多种运营模式,此前一律4S店的格局正在被逐步稀释。
而在汽车厂商看来,《办法》中一些规定也明显损害了合资公司中中方的利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合资公司负责人称,进口车渠道、价格和品牌,完全被外方所控制,甚至有时候,进口车与合资公司中的相关车型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损害了合资公司的利益,“《办法》中有些细节确实应该修改了”。
张志勇称,在车市繁荣时期,只要得到了生产厂商的授权,经销商就可以“躺着赚钱”。正是这样,造就了《办法》中的“主仆”关系,经销商也愿意忍气吞声。一旦市场陷入低迷,经销商就难以忍受厂商的“压库”。
迟亦枫表示,生产绝对影响流通的情况,目前只在汽车领域还存在,而家电、建材等行业早已摆脱了这种局面。迟亦枫称,“从长远来看,渠道决定一切,将是早晚的事,但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