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和玲
立秋之后,进入收获的季节。
8月15日,小鹏汽车自营充电站建成第1000座,同时发布了S4超快充技术。最大输出功率最高480kW、单桩最大输出电流670A,在首款800V高压平台出品的G9车型上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在发布会的第二现场,对小鹏G9进行了充电实测,车辆在充电5分钟后,续航从表显55km提升至265km,续航增加210km。
也就在同一天,理想发布Q2季度财报会上,李想透露,理想的纯电车型实验车目前可以做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会比增程式车型拥有更大空间。
理想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要到2023年才上市。李想之前就曾经说过,第一款纯电动车型推出的前提是需要等到400kW的快充技术成熟。也就是说,理想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必须搭载理想的高电压平台和超快充等技术。
下一个比的就是超快充?
也就是说,伴随着小鹏G9年内开始交付,听一首歌的时间,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将成为行业新标杆。
之前业界不断地追赶续航里程,如今奔着1000公里续航去了。不过,再长的续航也缓解不了你的里程焦虑。这个暑假,我跟同事从广州出发去南澳岛,全程426公里。本来想开蔚来去,后来还是觉得不妥,改换老款理想ONE。“开电动车让你高级不起来,到哪里都想着要充电,很卑微的感觉。”作为电动车车主、朋友的这句话,此行深有感触。
哪怕理想ONE是增程、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也一样焦虑,一样卑微。广州的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绝对是国内领先的,一路高速,每个休息站都有充电桩,但关键是每个充电站都在排队,而且就算充个半小时也就是30%-40%的电,毫无意义。
我们果断放弃高速休息站充电的计划,打算直接加满油发挥增程的优势。可是果不其然,老款理想ONE在纯油驱动状态下,油耗高,而油箱又小……依然给不了我们安全感。我们一路狂风暴雨,一路在心里无数次飘过,“幸好没有开纯电车型出来!”
没有超快充,再长的续航也只是数字。
所以说,小鹏这次推出超快充技术将带来电动汽车的又一次大升级。从800V高压平台,到动力电池成分变化,最终还是需要超级快充桩来配合,回归电动汽车普及的又一原点——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
在这里必须插一句,其实早在今年4月,广汽埃安携手南方电网、广州城投、广州交投、华为等企业,在广州正式启动全球首个超充之都的建设,到2025年在广州部署1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Aion V Plus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112公里,也表示未来将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7公里。
有效阻击的不止是混动?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分享,当下整体乘用车市场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间:10万元以下,燃油车正在被纯电车型快速取代;10-20万元,混动车型的综合表现更为突出;20万元以上,超快充+长续航,让纯电车型更有竞争力。
言外之意,有了超快充的加持,纯电车型可以有效阻击目前势头很猛的混动车型。在我看来,超快充如果使用体验真的不错,阻击的可不止混动。
来自真实用户的调查发现,90%以上车主的使用场景为城区和近郊,平均每周行驶里程不超过300km。现在A级以上主流的纯电车型普遍续航都在500km以上,混动车型纯电续航一般为50-250km,纯电车型的续航实际已基本满足用户需求。
在没有家充的情况下,纯电车型充电一次能够通勤一周以上;混动车型以纯电补能,每周大概需要充电2到3次,而加油则会带来更高的使用成本,且馈电情况下的NVH表现和驾驶体验均有落差。这些相信大家也深有同感。
所以说,超快充+高续航+自营充电站,或将成为未来20万元以上电动车比拼的标配。小鹏很有底气地亮出了一张对比图。作为对比,目前特斯拉V3超充最大功率为250kW,几乎是小鹏S4超快充桩功率的一半,5分钟最大补能为150km;保时捷品牌的充电桩,最大功率为350kW,5分钟补能120km。
注:S4超充桩要达到理论峰值功率,需搭配使用800V平台的小鹏G9(大电池版本),其他车型(如低配G9、P7、P5)使用S4超充桩可能无法达到理论峰值功率。
小鹏的S4超快充要到年底G9开始交付时才能体验到实际的使用效果。不过,官方表示,S4超快充不仅快,而且枪线重量下降36%,女性也可以单手提枪;支持即插即充,即触即停,智能功率分配,任一充电桩都能输出最大充电功率;并且搭载液冷充电枪,主动实时温升监控,大功率充电能够保证更安全。
所有的升级针对的都是之前使用的痛点。
小鹏汽车从成立开始就坚持大规模自建充电桩,如今自营充电站建成1000座。何小鹏在发布会现场口误说成了“一万座!”立马打圆场说,“这是未来的目标。”不过,这把超快充的操作,小鹏立志走在前面。计划到2025年再建设2000个超快充站,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大规模铺设S4超快充设备,北上广深是首批集中建设的城市,到2023年实现全国主要城市和核心高速公路沿线的S4超快充网络覆盖。
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后来者?
比续航,比超快充,电动车时代下一个比拼的是什么?我想自动驾驶的比拼自然不会缺席。最近,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带来了小米宣布进军电动车市场500天后的新进展。业界纷纷表示,小米这次没拿出什么“硬货”,有点失望。
这次雷军拿出两个产品:一个是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软件,准确地说是一个演示的视频;另一个则是一个智能机器人。
视频中,小米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识别障碍物、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主动变道超车、自动驶入匝道、一键召唤车辆、自动泊车、机械臂充电等多种功能。对此,在评论区里纷纷出现,“百度Apollo5.0开源版本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了”、“回到2019年”……不过,对于初涉汽车圈的新手,小米投下去33亿元,总算见到一点东西。
“33亿元”成为了这次发布会的一个热点词。大家都觉得说了这么多,投了这么多,小米汽车为什么还是不见踪影?
按量产计划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发布,还有两年的时间。小米汽车团队肯定私底下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光是小米及关联公司(包含小米汽车科技)共发起了2600多件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申请就足以说明。只是人家愿意讲什么,哪个阶段说什么,都是雷军布局小米汽车品牌人设的故事而已。
业界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小米汽车以及这些后来者?真的不好说。就算产品成功上市了,还要经历交付等一系列的历练;就算产品畅销了,离盈利还远着呢。不盈利的企业,就别谈什么成功了。
就如理想最新公布的财报,2022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的收入总额为人民币87.3亿元,同比增长73.3%。其中,车辆销售收入为人民币84.8亿元,同比增长73.0%。但是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6.410亿元,同比扩大172.2%,而2022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090万元。
亏损的原因是,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的销售成本、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均有所增长。其中,销售成本方面,第二季度理想汽车销售成本为68.5亿元,同比增长67.7%;研发费用方面,二季度理想汽车研发费用为15.3亿元,同比增长134.4%,环比增长11.5%。
一个季度,理想的研发费用就达到了15.3亿元,还在持续增加。所以说,汽车制造业是个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小米汽车第一阶段花了33亿元难以打出漂亮的涟漪。
真实的使用体验才是最终的答案。我决定,年底做一次小鹏超快充站体验之旅。请大家等我的体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