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进度条已经走过了一半,汽车市场也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1月开门红的喜悦还来不及品尝,4月的暂停键就让车企们痛不欲生,好在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救市政策雪中送炭,6月又呈现出复苏向好的局面。专家预测第三季度会相对比较平淡,第四季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不过,这都是在经济活动恢复正常的前提之下的预测,实际上,如今疫情这只最大的黑天鹅依然在神州大地游荡,它一天不彻底走开,谁也不敢真的放下心来。
面对阴晴不定的形势,新能源汽车玩家们继续上演着合纵连横、群雄逐鹿的故事。就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6月销量达到133762辆,连续4个月破10万,半年总销量达到64.14万辆,竟然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表示有信心2022年全年销量将达到150万辆,甚至有可能达到200万辆。
广汽埃安也开上了快车道,6月销量超过24000辆,半年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年销10万辆曾经被视为新势力的生死线,如今达到这一标准的车企越来越多,而广汽埃安半年就实现了,可见拥有丰富造车经验和完善运营体系的传统车企,只要找到打造新能源车型的密码,就可能后来居上。
比亚迪的秘诀是刀片电池、DM-i混动以及完善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能够在其他车企遭受供应链危机的时候掌握更多主动权。广汽埃安的秘诀是弹匣电池和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
而极氪001则主打性能牌,最大输出功率400kW,零百公里加速3.8秒,超跑级水平的底盘调校,带来高性能极致驾控。当然,极氪001这种类型的车注定不是走量的车,更重要的作用是用来炫耀技术实力,并锚定品牌高度的。要想达到如今比亚迪这样火爆的程度,吉利还需要破解更多密码。
君不见,收购魅族就是在下一盘大棋,或许目前还看不出这是不是一记妙手,但或许这会成为一记本手。毕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运输工具与通信工具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清晰。而高科技巨无霸公司也拥有充足的技术和巨量的资金,从而横扫一切商业领域,360度介入人们的生活。所以,或许短时间内可能并没有什么有用的成果,但这却是极为正确的一步,只要吉利还能从其他的渠道赚钱,那么就能等到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
造车新势力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乐观地看,6月,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5家的交付量均超过一万辆,或许第一梯队已经由三家扩展到五家。不过,表面热闹之下,也各有各的问题。小鹏汽车的交付量最高,摩根大通却大幅减持小鹏的股票,大概是由于没怎么创造利润;但是你又不能说小鹏在超充和智能驾驶领域投钱是不对的,不投怎么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投怎么获得长期发展的能力,最直接的,不投怎么讲故事。然而,资本的目光是看不了那么长的,这是它的本性。貌似无解,只能祝小鹏汽车好运。哪吒汽车也有类似的问题,虽然销量上来了,但是挣钱了吗?360已经正式宣布放弃增资哪吒,这恐怕就是答案了。
蔚来和理想除了各自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以前在差异化竞争格局下蔚小理们还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各自圈定一批受众,随着各自产品线的扩展,面对面的肉搏无可避免。而且,还有后发先至、以快制胜的华为在一旁虎视眈眈。
说到华为,从其推出产品的过程就可以一窥其打法思路。华为智选SF5于2021年4月上市,虽然“两天订单破三千”,“一周订单破六千”,还订下了2022年卖出30万辆的目标。而实际结果是2021年全年只卖了8000多辆,最终停产。随即在2022年2月推出问界M5。
相比于华为智选SF5,问界M5在车型外观、内饰布局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搭载了华为鸿蒙系统,成为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量产车型,在人机交互上有一些亮点,可以实现手机、智能家居、车机系统无缝流转。这对于华为来说,并非难事,虽然到底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惊艳的体验还有待观察,不过至少在讲故事方面是充满想象的。当然,更加吸引眼球的是余承东“超越百万豪车”的相关描述。
华为智选SF5仅仅只是打了个华为的标签,就卖了8000多台,虽然可能伤了部分老铁的心,但也证明了金字招牌的吸金能力。问界M5提升了技术含量,销量也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快速增长,6月一个月就快赶上华为智选SF5去年一年的销量,上半年累计销量超过2万辆。消费者还没缓过神来,7月4日问界M7又开启了预售,据称4小时订单即突破2万台。
不过,问界M7本质上也并没有多少令人惊艳的技术含量,更偏向于一个取巧的产品。它综合了大空间、舒适座椅、增程式以及鸿蒙系统智能座舱等目前市场上可见的各种卖点。大空间和舒适座椅迎合了成功人士的需求,增程式方案兼顾了燃油车和新能源牌照的好处,而鸿蒙系统则是华为的看家本领。拿着特斯拉、BBA等豪华车做衬托,然后给出一个不到40万的价格,看起来也能给部分观众带来些价值感了。实际上,在硬件配置和智能驾驶方面,问界M7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新车推出的路径可以发现,华为很着急,大佬很着急,着急到还没有拿得出手的颠覆性技术就迫不及待推出新车型,可能是为了率先抢占某一个市场空白,进而占领用户心智,也可能是为了尽可能挖掘华为粉丝的购买力,以至于放出各种豪言壮语,即便打脸也在所不惜。
打工人的格局小,猜不透大佬的心思,只能默默腹诽。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方法论真的适合用来造车吗?即便很多人对华为有着不解的情怀,可是这种品牌势能也会在这种疾风暴雨的进击中被消耗。或许,节奏适当慢一点会更好?且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