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一个引入欧洲新车评价规程(NCAP)的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下属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越来越受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部分消费者甚至将碰撞星级直接与汽车安全性能挂钩。不过,C-NCAP管理中心的专家提醒消费者,获得碰撞测试星级评价的车型仅能代表这一个型号和配置车型的“被动安全性能”,消费者不宜将该评价结果扩大到同款的其他配置车型,汽车厂家也应该在宣传中杜绝“以点盖面”,以防误导消费者。
■ 评测结果广受关注
截至近日在C-NCAP发布的今年第三批碰撞测试结果,C-NCAP启动仅仅一年多以来,已经有5批31个车型的碰撞评价结果被公布。随着评价车型数量的增多和影响的扩大,C-NCAP也受到我国汽车保险业的积极关注。2007年9月,中国人保财险(PICC)与中汽研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人保成为C-NCAP的“第一战略合作伙伴”,C-NCAP的评价结果也将成为我国汽车保险费率制订的重要技术依据。
大部分消费者对碰撞测试结果表示认同。在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对消费者的调查中,46.0%的消费者认为,在C-NCAP测试中得分高的车“安全性能”不一定好,但是得分不高的车“安全性能”一定不好;39.9%的消费者认为,C-NCAP测试的结果基本反映了车辆的质量,和印象中的一样。
在调查中,55.6%的人将汽车碰撞测试的得分作为购车的重要参考指标,39.6%的人会参考汽车碰撞测试的得分;对比之下,只有2.1%的消费者表示完全不会去考虑上述因素。同时,在对几星是最低能接受的得分调查中,有56.3%的消费者表示,会放弃购买得分在三星及以下的车型。可见,消费者对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 行人保护仍需加强
对C-NCAP公布的评测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可以发现,在C-NCAP的标准衡量体系中,比较强调的是车体设计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力度,并且由于添加了侧面安全气囊、安全气帘、安全带提醒装置等设备可以得到额外的加分项。这无疑对推广安全设备的应用以及普及安全理念有不小的帮助。
但是,交通安全并不仅仅只包括车内乘员安全一项。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教授、国内汽车碰撞安全研究带头人黄世霖曾经表示,中国的汽车安全碰撞切忌简单地模仿国外的标准,而应该从中国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比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降低汽车被动安全给人带来的危害,在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0万人中,有四分之一属于行人。
如今,对行人的保护力度这一新的安全理念在国外已经得到推广,很多汽车厂商在设计车体时就特别强调了这一方面,如新的蒙迪欧在设计时就有意增加了引擎盖的高度,以保护行人安全。如何降低汽车被动安全给人带来的危害,这也许会成为C-NCAP今后将关注的问题。
■ 碰撞安全仅供参考
C-NCAP的评测结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车体本身的结构强度和车辆的安全系数,而现实路况要比实验室复杂的多,实验室的测试是在很多假设的情况下模拟进行的,所得出的安全系数需要在与假设条件吻合的情况下才适用。
例如,在现实交通中,在与测试中所用的速度等同的撞击发生时,质量小的车相对质量大的车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对乘员的安全也有更大的隐患。
所以,C-NCAP只是汽车安全的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如果仅仅以实验室的数据说明汽车的安全性,具有片面性。然而,由于具体条件所限,在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只有通过实验来检验汽车的安全状况。
据中汽研中心主任赵航称,中心目前正在筹划建立一个大型的更全面的道路模拟系统。届时,中心所得出的C-NCAP将更具有参考价值。对消费者来说,试验室测试出来的安全系数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代表道路行驶的实际安全系数,更重要的还是驾驶者自身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