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出游,一辆车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购买一辆车要花费多年的积蓄,所以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购买自己的第一辆车还是非常谨慎的。首先在车型的选择上,很多消费者将家庭的首辆车价位定格在7~9万这个区间,而这个正是目前小型车价格集中区域,但是小型车较小的车身与车内空间很难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对车内空间的需求,所以在7~9万这个价位上的紧凑车型才是很多消费者最关注的。
车型、价格确定之后,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另外一个方面,车型的质量是否稳定,日后的养车费用是否高昂,售后服务是否良好等等。经过全家研究与举手表决之后,很多家庭把目光定位在了捷达车型上,首先大众品牌的优势是其它品牌无法比拟的,持续多年的热销使得车型的品质受到充足的考验,完善的售后服务也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在消费者正要考虑出手的时候,另外一款车型进入了消费者的视线——福美来心动版。
与捷达同样的价格,空间也同样出色,基于“新三样”福美来而来,而且福美来心动版在配置方面确实非常丰富。消费者开始犹豫,不知道是该选择更为皮实的捷达呢,还是配置更高的福美来。那么笔者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两款车的不同,让大家能够清楚到底谁才是更适合自己的车型。
『捷达 VS 福美来心动版』
先从捷达说起吧,捷达作为德系车型的一个经典代表,出色的品质与优秀的质量是其十几年畅销的根本原因,德国人一贯严谨的风格在这款经典的车型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A2车型从长春下线以来,硬朗大气的外观,相对平实的价格,以及出色的质量,都帮助捷达在国人中赢得了超乎想象的出色口碑,创造了持续畅销数十年的业界神话。
『捷达A2是最早一批从长春下线的车型』
16年的热销,捷达车型的品质得到最充足的考验,但是也有很多网友开始反映现款捷达质量较老款有所下降,内饰的作工没有原来那样严丝合缝的感觉了,但是车辆的根基——底盘是不会变化的,而且基于大众PQ35平台生产的1.6LRSH发动机虽然技术上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其质量与稳定性是非常出色的,据实际驾驶,这款发动机在城市里驾驶百公里油耗在8.5L左右,如果开空调的话,会达到9L以上,油耗方面与日系车比较还是偏高一些的。
『捷达百万辆纪念版』
目前捷达车型的市场保有量是非常惊人的,而这带来直接的好处就是——便捷的维修保养,加上一汽-大众多年积累遍布全国无数的维修网点,而且捷达车型的附厂配件之多,价格之低廉也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捷达的车主们根本不用担心维修保养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消费者选购捷达车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福美来心动版,福美来心动版是海马汽车通过利用自身多年作为合资企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老款福美来车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除更换三菱的4G18发动机与更换海马自主品牌的车标外,其它方面并无改变。
提到海马汽车,相信很多消费者还是很陌生的,甚至认为“海马”只是“海南马自达”的一个简称而已。“海马汽车”这个品牌真正开始引起消费者注意是在2006年9月,福美来2代上市,这款配置丰富,价格低廉的车型开始让消费者注意到“海马”这个自主品牌。
2001年,马自达的紧凑型MPV普利马在一汽海南下线,这款车到年底就卖出了1万多辆,这也让马自达感到惊喜。一年后的2002年7月,福美来在海汽集团的新工厂下线。这两款车适应了国内的需求和购买力,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福美来和后来上市的凯越和伊兰特被称作中国车市的“新三样”,普利马则成为国内紧凑MPV市场的霸主。海马也自然成为了国内了主流汽车生产厂商。可是马自达厂家后续却并没有将Mazda3与Mazda6车型交给海马,海马再次遇到了没有新车的瓶颈。
『福美来2代是海马近年推出的第一款挂自己品牌的车型』
海马这个时候只好重新打出封存多年的自主品牌,福美来2代就这样诞生了。福美来原有的一些销售网点也延续为海马汽车所服务,但是与一汽-大众的网点比较,海马汽车的维修服务网点确实少的可怜。所以打算购买福美来心动版的消费者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确定当地有方便的维修保养网点,再做选择。
『福美来心动版延续了老款的外观』
福美来心动版作为又一款挂海马标志的车型,在2007年3月9日上市,7.68~8.68万的售价让很多消费者眼前一亮,很多消费者对福美来的认识还存在与那个11~13万售价的老款马自达品牌福美来身上。经过对实车的观察很多消费者发现,重新挂牌上市的福美来心动版除了更换了车标与发动机外,在内饰作工方面确实也有有所下降,作工与用料方面的缩水让大家对老款福美来的印象顿时减半。
通过上面对捷达与福美来心动版的介绍,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福美来心动版虽然在配置上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在车型质量、品牌内涵与售后服务方面都较捷达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如果在这两款车中作出一个选择,笔者推荐捷达。选择了一辆车的同时等于也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车型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笔者建议大家在选购的时候,不要过于关注配置这些表面上的东西,而应该更深刻看到一辆车型内在的品质。(文/汽车之家庄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