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比赛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已经拿到年度车手冠军的汉密尔顿一直想超过排在第一的队友罗斯伯格,在阿联酋44周年国庆的年份,开着自己的44号赛车,拿到自己第44个分站赛冠军。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就是无法战胜自己的队友。在比赛最后阶段,奔驰车队希望保持稳定,将两台车顺利带回来,便要求汉密尔顿和罗斯伯格都执行保守策略。但胜利心切的汉密尔顿并没有执行这一策略,还要侵略性的攻击前方队友。于是,车队无奈的又要求罗斯伯格调回引擎模式。比赛结束后,傲娇的汉密尔顿,在罗斯伯格庆祝的时候从边上超了过去,象征性地赢了一把……
这样的争斗数不胜数,也给了F1无穷的魅力。因为在F1赛场上竞技的不仅是车,还有有血有肉的车手。他们的性格、心中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在赛道上显现出来,给大家无穷的乐趣。
另外,车队在比赛中的战术也是赛车比赛中非常值得欣赏的。这场比赛到底是两停还是三停,何时进站,队友间如何配合,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
自动驾驶的引入,无疑让赛车运动的内涵有些变味。如何通过一串串代码,演绎出赛车运动的激情,这些恐怕不单单是工程师们能够做到的。
【规则与策略】
刚刚说到,赛车过程中,车辆必须在高速环境下频繁的变线、超车、制动、冲刺。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赛车手自身的素质也是全方位的高。
当然,电脑的反应应该会比人类更快,即便是巅峰时期的舒马赫,恐怕也无法与传感器们相提并论。但在赛车规则的执行上,自动驾驶车会遇到很多难题。随便想想,就能有几个例子。
比如弯道超车。在人类的赛车中,弯道超车一直都是很惊险刺激的。在超车过程中,快车可能会抢占线路,挤开慢车,而慢车也会努力守线,不让快车超越。但规则又对防守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只能变线一次、并必须为后车留出空间,否则视为犯规等等。
这就对赛车带来了更严苛的技术难度。首先,后车必须判断自己与前车的距离是否合适,但这种距离判断一定是远远难于普通道路的。赛车比赛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超车过程中,两辆车在近100公里的时速下,距离只有几厘米,甚至出现碰撞。对于自动驾驶车,这样的实际情况无疑很难处理。同时,要费脑筋的不仅仅是后车,前车也需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路线。到底该不该守线,要不要让车,怎么让,自己又该怎么跑。工程师需要定义的参数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一旦出现了剐蹭和碰撞,自动驾驶赛车又将如何是好?这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有趣的议题。发展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初衷其实是为了避免交通事故。通过V2V、V2X、近场通信等手段,自动驾驶车能够做到合理的规避风险。但在赛场上,赛车必须要冒险才能取胜。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的出路,都隐藏在工程师书写的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代码中。
另一个例子,自动驾驶车辆能判断车况吗?首先我们要来看看电池。因为电池容量的关系,FE比赛需要两台车才能完成。自动驾驶的比赛恐怕也无出其右。自动驾驶车自动判断电池余量、与车队保持通讯、车队进行回站指令下发,这些应该都不是难事。同时,比赛期间或侵略、或保守的比赛风格调整,恐怕也需要后方直接下发指令。从这一点上看,这场比赛很有可能会出现遥控车大战的景象。
除了电池,轮胎、定风翼、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等,在赛车上都是生死攸关的要素。人类赛手可以通过自己的感知,通知车队是否需要换胎,或者是否需要变得更保守一些,在某些弯角提前制动等等。这种行为,自动驾驶赛车或许很难自己做到,需要后方直接下发指令执行。
目前的乘用车系统上,自动的车况监测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例如胎压、燃油、机油状况等等,驾驶员都可以一目了然,同时车联网服务中也出现了自动预约维修保养的程序。但在赛道上,恐怕工程师们要颇费一番周折了。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不少。现在已经快12月了,距离明年10月份的自动驾驶大赛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引用刘建宏老师的一句话来说,留给参赛者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不过它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掐指一算,如果赛事组织不变,中国香港将是第一个迎来这项比赛的城市。届时,让我们齐聚中环,做最有眼福的一批人。